植綠護綠,讓錦繡河山造福人民
【總書記關心的民生事⑤】
編者按
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連續(xù)10年同大家一起參加首都義務植樹,這既是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動在全社會特別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態(tài)文明的種子,號召大家都做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讓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tài)環(huán)境更美好?!?/p>
國土綠化離不開全民自覺行動、積極參與。如今,隨著植綠護綠、關愛自然蔚然成風,綠色版圖在中華大地延伸鋪展,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yōu)楝F(xiàn)實。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守護綠水青山,堅定不移走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之路?我們走近總書記多次“點贊”的塞罕壩老中青三代務林人,從他們的故事中尋找答案,并邀請三位平凡護林員講述親歷與心聲。
【人物特寫】
奮斗不息,接力書寫塞罕壩綠色傳奇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壩望海樓值守的護林員劉軍、王娟夫婦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的報道,頓時感到滿心鼓舞。
“特別是聽到總書記說‘要弘揚塞罕壩精神’時,我們的眼睛一下子就濕潤了。作為塞罕壩護林員,我們一定會再接再厲,守好護好這片林子,讓這片林海更綠、更美,造福人民!”他們說。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點贊他們“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去年8月,總書記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留下了“我們建這片林,它的生態(tài)屏障作用,要永遠發(fā)揮下去”的囑托。代代傳承、不負囑托,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代表有話說——
陳彥嫻:“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就是要把樹種好管好”
時至今日,78歲的陳彥嫻依然清晰記得58年前那個晚上做出的決定。
1964年夏天,聽聞塞罕壩機械林場剛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正在承德二中讀高三的陳彥嫻和同宿舍姐妹們坐不住了:“響應國家號召,種樹去!”她們給時任場長劉文仕寫了一封“求職信”,一個月后收到了錄用回信。六個姑娘喜滋滋地卷起了鋪蓋,坐上大卡車奔赴塞罕壩。
“六二年那么呼兒嘿,進林場那么呼兒嘿,知識青年懷著熱情,來到塞罕壩,創(chuàng)大業(yè)那么呼兒嘿……”陳彥嫻哼起了當年的歌謠,回憶道:“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子里的水,住地窨子、窩棚、泥草房。冬天氣溫零下40多度,晚上穿著衣服睡覺,身下氈子都會凍在炕上,想卷起來還得用鐵鍬慢慢鏟開……面對當時的惡劣環(huán)境,我們不氣餒、不服輸?!?/p>
春天,她們在苗圃學習育苗。為了掌握好播種時蓋土的厚度和壓實度,她們拿著滾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練,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腫得抬不起來?!按蠹铱捎懈蓜艃毫耍瑹o論多么苦、多么難,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就是要堅持下去,就是要把樹種好管好?!标悘拐f。
劉?,摚骸案黜検聵I(yè)的發(fā)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
1984年,19歲的劉?,搹暮颖绷謽I(yè)??茖W校畢業(yè),來到塞罕壩做了一名基層林場技術員。盡管彼時的塞罕壩不再“風沙彌漫,草木稀疏”,但生產生活條件仍很艱苦?!笆恰蠅紊稀陌駱恿α亢蛶煾祩兊膫鲙蛶?,讓我堅持了下來?!彼f。
剛到林場不久,劉?,摪l(fā)現(xiàn),苗圃地里云杉苗木的莖干,有時莫名其妙就變白了。經過分析,他判斷苗子白化只是一種“生理干旱”的表現(xiàn),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經過及時補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過來。
當時樟子松在造林次年總會有許多苗木死亡。面對這個難題,劉?,摷氈掠^察后認為,“這些樹苗不是凍死的,而是旱死的”。他分析,“塞罕壩春天風很大,許多樹苗就這樣因風失水而死亡。就差那么幾天。如果根部水分能夠及時輸送,樹苗就能成活”。
一定要攻克難關。劉海瑩與總場林業(yè)科人員開展實驗,在秋季就給小樹苗加蓋防風土。有了防風土的保護,一棵棵小樹苗果然挺過了“生理干旱”這一難關,實驗成功了。他們的做法在全場推廣后,塞罕壩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塞罕壩天寒、干燥,極端的氣溫和環(huán)境,不斷為植樹造林設置一道道障礙。劉?,摵屯聜円黄?,先后解決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多項難題。隨著林場造林事業(yè)蒸蒸日上,他也從一名技術員成長為河北省林業(yè)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
“塞罕壩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眲⒑,撜f。
于士濤:“握緊接力棒,推動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2005年,80后定州小伙于士濤從河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正趕上塞罕壩招人,于士濤二話沒說就報了名。他覺得,“既然學林,就要到一線去,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實踐中”。
從防火防蟲到資源管護,從育苗整地到植樹造林,從割灌撫育到經營利用,于士濤每天早出晚歸,走遍了林場的每個角落。細心的他,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認真記錄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造林季節(jié),于士濤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出門了,一直到晚上才回來。午飯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糧,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溝沿打個盹。晚上回到宿舍,他還抓緊時間學習林業(yè)技術知識,整理工作筆記?!澳嵌螘r間雖然很艱苦,但感覺很快樂、很充實?!彼f道。
十多年來,于士濤和團隊開展了大徑級材培育、珍稀樹種培育、優(yōu)質樹種引種和樟子松嫁接紅松等項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壩氣候、環(huán)境、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森林生態(tài)旅游,承攬綠化工程等產業(yè),傳承并不斷豐富著一套適合塞罕壩特點的森林經營模式。
去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塞罕壩機械林場時再三叮囑,“防火責任重于泰山,要處理好防火和旅游的關系,堅持安全第一,切實把半個多世紀接續(xù)奮斗的重要成果撫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拔覀儽仨毼站o接力棒,加強林業(yè)科研,推動林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庇谑繚屯聜兏杏X,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心里的干勁兒滿滿的。
【一線講述】
巡山護林,只為草木茂盛風光好
講述人:甘肅武威市天??h安遠鎮(zhèn)柳樹溝村生態(tài)護林員 朱生玉
“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tài)安全具有基礎性、戰(zhàn)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tài)興?!绷暯娇倳泤⒓邮锥剂x務植樹活動時說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耳邊回響。
我是土生土長的柳樹溝人,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我都熟悉得很。當上護林員以后,我就一個心思:踏踏實實巡山護林,不為別的,就為草木茂盛風光好。我經常去鎮(zhèn)里參加培訓,學習林場養(yǎng)護知識,掌握森林防火技能。日常巡山,除了關注森林防火,我還撿撿垃圾,給樹木灑藥防病蟲害,到村子里發(fā)放宣傳資料,引導村民不要進山亂采亂挖、亂砍濫伐,多植綠護綠、關愛自然。
我巡護的區(qū)域有900畝林地,就在家附近的小柳樹溝。路不好走,摩托車上不去,大半路程要靠雙腳走,一天大概得走12公里。夏天早上七點開始巡山,一直到下午四點才回家。我有個習慣,巡山一次就寫一次日志。每天巡護了哪些區(qū)域、這些區(qū)域有什么變化,我都詳細地記錄下來,已經寫了滿滿5大本。
這些年,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tài)保護,群眾愛護自然的意識提高了,亂砍濫伐的現(xiàn)象再也沒有了。以前四五十厘米高的灌木林,現(xiàn)在都長到兩米高了。山綠了,水清了,野生動物也多起來了。看著這景致,人心里也舒坦。
我想,這大概就是“林草興則生態(tài)興”的意思吧。以前老說靠老天爺給飯吃,其實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只有把生態(tài)保護好了,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怒江山林里,有位“彩虹護林員”
講述人:云南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xiāng)迪政當村生態(tài)護林員 李玉花
我們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qū),森林覆蓋率達78.08%。雖然自然資源豐富,過去卻是云南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qū)。長期以來,人們過江靠溜索、生存靠打獵,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因為貧窮,我只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結婚后,全家5口人只能靠務農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維持生活,經常為沒吃沒穿發(fā)愁。
2016年,村干部找到我,告訴我村里要設立生態(tài)護林員崗位,問我愿不愿去。這份工作既不用離開家又有收入,還有啥可猶豫的?我立即報了名,當月便領到800元補助。
生態(tài)護林員的工作都在野外進行,我是這支隊伍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由于怒江地貌特殊,每次巡山,我都要翻山越嶺。遇到沒有橋的河流,我就用麻繩把身子綁在溜索上,用力一蹬,越過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空滑向對岸。巡山時,我喜歡穿獨龍族特有的獨龍?zhí)鹤龅囊路?,線條五彩斑斕,就像彩虹一樣,老百姓常常喚我“彩虹護林員”。
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們經常要進村入戶做宣傳;還常年參加義務植樹,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動手,把綠色的種子播撒開來。感謝農林部門的扶持,我還種上了十幾畝草果、黃精、重樓、茶葉、葛根等經濟作物,學會了養(yǎng)蜂,2018年就脫了貧。為了讓更多人念起致富經、走上小康路,我還發(fā)動周邊群眾學習草果、黃精果、葛根等作物的種養(yǎng)技術。
都說陽光總在風雨后,是啊,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我愿繼續(xù)做一片“彩虹”,引著鄉(xiāng)親們奔向幸福。
在大山中堅守,管好每一棵樹
講述人:青?;ブh松多鄉(xiāng)松多村生態(tài)護林員 賈尼瑪
我的工作崗位,在青海省互助縣東南四十多公里的松多林場。每天早上天剛亮,我就會穿好迷彩護林服,戴上氈帽,背上妻子準備好的糌粑和熱水壺,踏上巡山護林之路。
這里山高路險,條件艱苦。有一次雪后巡山,我和同行的兩位護林員踉踉蹌蹌走在山間積雪上。剛到半山腰,一個不留意,我瞬間腳底打滑失去平衡,整個人摔在斜坡上快速往下滑墜。我立馬用手抓住草皮,同行的伙伴也連忙死死拽住我的衣服。說起來真有些后怕,那時距懸崖邊沿只隔了短短幾厘米。
有時候巡山路途遠,冬天日子短,一天之內趕不回來,我就在牧民臨時搭建的牛羊圈舍內借宿,兩三天后才能走回家。巡山經常要走20多公里的路,每次一個人時,我就大聲唱歌排解寂寞。
5年多的護林工作中,我跑遍了轄區(qū)的每一條山梁、每一道山溝、每一片林地。一有時間,我就和其他護林員一起走家串戶,跟鄉(xiāng)親們講講護林護綠、珍愛生態(tài)的重要性。
以前,由于偷盜柏木和亂砍濫伐現(xiàn)象嚴重,這里的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脆弱,經常發(fā)生山洪、泥石流、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隨著天然林禁伐規(guī)定落實,脆弱的松多林場逐漸恢復,現(xiàn)在灌木和闊葉林面積增加了,自然災害越來越少了,還出現(xiàn)了很多以前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經??梢砸姷窖╇u、狐貍、石羊和梅花鹿。
我是松多的孩子,我將繼續(xù)在大山中堅守,護好每一片林、管好每一棵樹。
?。椖繄F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擴、陳元秋、姚亞奇、萬瑪加、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杜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