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黃河岸畔彩陶博物館:還原史前歷史的“無字天書”
【解說】臨夏彩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之一,從一件件造型各異圖案精美的彩陶上,都體現(xiàn)出古人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造詣?近日記者來到臨夏州博物館探館,映入眼簾的就是高約50厘米的國寶級文物“彩陶王”1:1比例復制的復制品。
【同期】汪春蘭 臨夏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講解員
這件就是聞名海內外的“彩陶王”,它屬于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類型,距今有五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是馬家窯文化的第一個類型。因首次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而得名。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周身繪有四個大漩渦,每一個漩渦都圍繞其中的一個點旋轉,象征著黃河奔騰不息的生命力。
【解說】馬家窯文化經(jīng)歷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分為馬家窯、邊家林、半山和馬廠四個類型,代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因此也被稱為是史前的“中國畫”,是解讀史前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經(jīng)濟、文化、思想的“無字天書”。
【同期】汪春蘭 臨夏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講解員
這件是我們臨夏州博物館彩陶當中的鎮(zhèn)館之寶,馬家窯類型水波紋彩陶盆,也是距今有五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紋飾,口沿處有十二個圓點紋,象征著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我們在內壁上看到的弧線紋,其實它所代表的就是水。我們知道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古人也是不例外的。他們生活在黃河及相對較高一些的臺地上面,所以他們在日常生活取水或運水的時候,憑借著對水的觀察和印象,在畫彩陶的時候隨性而至,線條非常的流暢優(yōu)美。
【解說】通過識別彩陶器上各種各樣的紋飾圖案,看到了距今兩千年到五千年之間古代先民們生產(chǎn)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審美情趣等。其中一件彩陶上有形似葫蘆的紋飾,四千多年的彩陶上,為何會出現(xiàn)葫蘆的形象?
【同期】汪春蘭 臨夏州彩陶館(州博物館)講解員
在中國浩瀚的民族文化寶庫中,有著大量的葫蘆創(chuàng)世、賜子、祈福、消災、除禍等神話傳說。所以古人在種植葫蘆的同時,它是有一種寄托的。
【解說】臨夏位于甘肅省中南部,地處黃河上游,早在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臨夏境內河流兩岸的臺地和灘地上覆蓋著厚厚的黃土,為彩陶制作提供了原料。臨夏州博物館成立于1979年1月,2010年臨夏官方為了搶救、保護、傳承文物的文化價值而再次修建。
【同期】韓杰和 臨夏州彩陶館(州博物館)館長
彩陶文化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史前文明,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重大的影響。它是文明的承襲,是多種藝術的起源,比如文字、繪畫、建筑造型等。
【解說】近日,一支在甘肅臨夏州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上的“彩陶舞”《禹陶魂》走紅,舞者手托“彩陶王”陶罐,舞出了大禹治水和人民制陶用陶的遠古場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