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與羅丹展開“超時空對話” “青銅之光”特展在滬揭幕
中新網上海12月13日電 (記者 許婧)從巴山蜀水到塞納河畔,從上古的虔誠到現(xiàn)代的理性……“青銅之光:三星堆與羅丹的超時空對話”特展13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展出36件以三星堆為主的古代文物和21件以羅丹作品為主的現(xiàn)代藝術品。
展品中包括聞名遐邇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青銅著裙立人像”“獸面紋青銅罍”“青銅人形器”等古蜀文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巴爾扎克頭像》《大戰(zhàn)巨蟒的阿波羅》《戴面紗的女人》《地獄之門初稿》等在西方雕塑藝術中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創(chuàng)作。
三星堆青銅器與羅丹雕塑都以青銅作為承載表達的主要材質、都以人與神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表達對象,既是東西方文明的獨特創(chuàng)造,也是屬于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展覽通過營造雙方在自然、人、神等領域的深刻對話,探討古蜀文明精神世界與羅丹創(chuàng)作思想之間的共通聯(lián)系,展現(xiàn)人類文明跨越地域、時空的永恒趣旨,開展一場連接古今中外的超時空對話。
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成旦紅表示,本次展覽既是上海大學與四川文博單位一貫合作的延續(xù),也是與法國文化機構的再一次友好合作。希望本次展覽能成為一個契機,讓我們在對話中交流,溝通下共振,在新時代新背景下探索交流互鑒的全球化、多元化的新形式。
羅丹博物館館長艾美麗·斯密耶為展覽開幕發(fā)來書面致辭。她提到,羅丹是世界聞名的法國藝術家,他的青銅雕塑作品首次在上海大學亮相,并與精巧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作品同時展出,實屬榮幸。以相同的創(chuàng)作材料為媒介,本次展覽將開啟一場動人的跨文化、跨時代的對話。這場“對話”中的兩組作品之間相隔三千余年。然而,它們的“內在真實”卻跨越時空實現(xiàn)交融,仿佛來自同一時代。希望觀眾能夠盡情探索大師作品之間的對話,享受其中的樂趣。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視頻致辭時說,展覽以巧妙的方式讓三星堆珍貴文物與羅丹及其同時代的藝術品相互對話,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通過本次超時空對話,我們得以窺見不同文明之間的契合與共通之處,促使我們更加理解并尊重各種文化的獨特之美。這正是博物館所倡導的多元文化保護傳承理念,也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性和意義之所在。
上海大學博物館館長李明斌介紹說,展覽有三條獨特的敘事線:三星堆考古的敘事、羅丹藝術的敘事和跨越3000年時空的藝術與文化對話的敘事,打破展覽單一敘事模式,多條敘事線并行與交叉,給觀眾提供了多重對話視角的可能。
羅丹藝術中心(羅丹博物館中國館)聯(lián)席董事長吳靜表示,奧古斯都·羅丹是西方雕塑藝術史上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他以令人震撼的組合與疊加技法,打破了古典雕塑藝術的傳統(tǒng),開辟了現(xiàn)代雕塑的新的發(fā)展方向。三星堆文明對眼睛、耳朵的突出強調,各類大小不一的人像、人頭像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原來三星堆先民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經用組合的方式描繪出了他們心中的神與世界,但西方藝術界卻對此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展覽不僅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不僅是一次超時空對話,更是三星堆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嘗試,希望本次展覽能夠讓全世界的人們體會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馬琳認為,展覽以“青銅之光”為主題,展示了兩種不同文明中青銅藝術的不同表現(xiàn),通過對話的形式探索三星堆與羅丹作品跨文化、跨時空的共通性。這種展覽方式不僅僅是將古代藝術品與現(xiàn)代藝術品放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展現(xiàn)了藝術在不同時代的延續(xù)性和變革性,讓觀眾能夠在時間的縱深中感受藝術的發(fā)展和演變。通過這樣超時空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和差異性,從而增進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欣賞和尊重,并激發(fā)對于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思考和探索。
本次展覽由上海大學與四川省文物局主辦,上海大學博物館、羅丹藝術中心(羅丹博物館中國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承辦。(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