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場上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如果用耳朵能聽到一座城市,“兒化音”就是北京的聲音??裳刂榴R河延伸至東五環(huán),一片藏在城市寂靜處的足球場上,西班牙語、英語、法語、葡萄牙語更加喧囂,偶有“兒化音”出現,循聲找到的人極有可能來自哥斯達黎加。
在北京生活了15年,穆雷不僅學會了“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還抓住了這座城市獨有的腔調,“那個小孩兒,78號,16歲;這個小孩兒,7號,嘿,14歲;前方的小孩兒,60號,16歲。”作為“西語幫”足球隊的教練,他站在球場邊,抻著脖子,舞著手臂強調球隊的生命力,“我跟他們差不多大那會兒,就來踢球,現在35歲了,一把年紀了”。他用手扶腰,駝了駝背,笑著揚起一邊眉。
2007年,中國與哥斯達黎加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不到20歲的穆雷作為公派留學生來到北京。此后,語言天賦和豐富的肢體表現力讓他頻頻出現在各類電視和新媒體節(jié)目中,越來越多人記住了這位來自拉丁美洲的“中國通”,也記住了他是一名足球教練。
“我來中國,家人都很驕傲,因為我們這批留學生能作為兩國文化的溝通和傳播者。”穆雷從小踢球,足球就是他最擅長的溝通方式。他曾對媒體表示,大學畢業(yè)后,他就參與創(chuàng)立足球賽事公司,組織業(yè)余足球比賽,一開始,參賽的人以在北京的外國人為主,后來,大家主動邀請更多中國人加入,“想通過足球去打破‘外國人只和外國人玩’,不主動接觸中國文化的怪圈”。
楊瑞就是受邀者之一。他曾供職于一家體育媒體,一次錄制美洲杯節(jié)目的契機,他認識了穆雷,踢球的愛好讓他們迅速產生默契。很快,他被邀請加入球隊“西語幫”,盡管他當時“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隊里很多球員來自南美洲,大部分人都說西班牙語,但語言和足球水平都沒有成為真正的門檻,只要喜歡足球,這里就能包容你”。
當隊友和對手都變成了外國人,楊瑞首先要適應的不是語言,而是比賽節(jié)奏。一開始,提速的攻防轉換和大家表現出的專注度,讓他有些掙扎,“怕失誤,怕把球傳丟”。穆雷和隊友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的情緒,并在復盤時告訴他:“不要害怕失誤,隊友都會給你幫助,重要的是球員在場上要作決策。結果可能是好的,可能是壞的,大家寧可看到一個壞的決策,也不希望花90分鐘在場上啥都不做。”
基于對足球的關心將球隊擰成了一股繩,楊瑞發(fā)現,在這兒踢球少了些“例行公事”的色彩,更像全情投入的聚會,“球隊分男隊、女隊,且按級別會分成不同梯隊,每次有重要比賽,無論寒風酷暑,大家都會主動觀戰(zhàn)助威?!彼浀?,有位來自意大利的隊友,在奧體中心附近工作,下班也會騎十幾公里的自行車來看比賽。楊瑞意識到,想融入團隊,建立信任,光靠球場上的交流還不夠,“一開始,大家不知道我最合適的位置在哪兒,除了守門員,我什么位置都踢過”。他開始主動和隊員聊天,參加賽后活動,慢慢發(fā)現,了解和信任建立后,反而幫自己在球場上找到了最合適的位置。
對迪瑪來說,前腰就是她最擅長的位置,“要完成起承轉合,就要了解每位隊友踢球的特點和方法?!边@與她踢球的初衷不謀而合,“很多人踢球是為了健康、為了保持好身材,但我踢球主要是為了社交,感受團隊運動的魅力,認識更多朋友”。
兩年前,在朋友的邀請下,迪瑪加入“西語幫”女子足球隊,當時她從沙特阿拉伯來到北京已經有8年,“我高中畢業(yè)后,很想去其他國家看看,因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且中國經濟發(fā)展非???,就希望來這里學習”。在中國拿到碩士學位后,迪瑪進入互聯網公司,性格外向的她能很快融入不同的環(huán)境,但一直沒有固定的朋友圈,直到重返綠茵場。
“我接觸足球主要是受家庭影響,我爸爸、弟弟都很喜歡足球,從小我就跟他們一起踢球、看球。”迪瑪8歲時曾加入過一支兒童球隊,但踢了一年后,舉家遷往其他城市,她再也沒找到踢球的機會。因此,重新觸碰足球時,她用加倍的耐心去呵護,“我們隊伍看重的不是一時輸贏,而是隊員間的關系和未來一起持續(xù)努力的方向”。共同的價值觀讓她選擇留在“西語幫”,放棄了去其他球隊的機會,“不只是踢球,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會在一起,相互支撐,我在北京有了一群說著不同語言的家人。”
“實際上,最初建立‘西語幫’是有語言門檻的?!蹦吕子浀茫麖?007年開始在北京參加足球賽,當時來自拉丁美洲的球員屈指可數,為了比賽,他在一支俄羅斯球隊踢了6年,還在一支日本球隊踢了兩年,“全隊都是俄羅斯人和日本人,只有我一個哥斯達黎加人?!弊阅菚r起,他就想組建一支足球風格高度統(tǒng)一的球隊,“以拉丁美洲人為主,第一個要求就是會說西班牙語”。
2015年前后,穆雷發(fā)現,拉丁美洲到中國的留學生人數明顯增加,“找球員變得特別簡單”,很快,球隊有了雛形,短短四五年間已在云集國外民間球隊的CIFL(中國國際足球聯賽——記者注)中名列前茅???020年疫情突至,體育賽事停擺,等綠茵場再次開放時,球隊已流失了近50%的球員,向更多人開放成為必然。
來自厄瓜多爾的凱撒和哥哥威廉見證了“西語幫”的變化?!按蟾潘奈迥昵?,我從哥哥的朋友那兒知道了北京有一個足球俱樂部,很多隊員都來自拉丁美洲,我們有一樣的文化,一樣的語言,還一樣喜歡足球,對我來說,這是最美麗的意外。”凱撒目前在北京上大學,像很多拉丁美洲的孩子一樣,他和哥哥從小在足球氛圍的浸潤中成長,因此,剛到中國時,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怎么看厄瓜多爾的聯賽”。
“西語幫有很多隊員比我到中國的時間更長,他們幫助我更快地適應了在中國的生活,熟悉了這里的文化?!眲P撒表示,或許是拉丁美洲人“藏不住”的熱情和對足球由衷的熱愛,“西語幫”的公開訓練總能吸引很多人,“中國人、意大利人、說葡萄牙語的人,慢慢地,只要喜歡足球就可以成為我們的一員?!倍銟凡康捻椖恳苍谘由?,籃球、棒球相繼建隊,“大家一起運動,一起歡聚,像一個家庭一樣,雖然語言不同,但我們都努力學習對方的文化,非常包容?!?/p>
但不同文化的碰撞勢必會帶來競技成績的跌宕。穆雷承認,當前球隊的成績不及從前,可看著統(tǒng)一黃色隊服的背面,國旗越來越多樣,他認定,包容和尊重變得空前重要。他時?;叵肫鹪瓉硇Яτ谄渌蜿爼r,完全陌生的語境中,自己坐在角落里無法融入的孤獨,“不想讓大家在我們球隊中也有同樣的體驗”。
在迪瑪看來,不同文化本身就要經歷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她發(fā)現,很多外國人在中國踢球時常常會被足球術語困擾,有時候遇到裁判是中國人,場上偶爾會出現裁判判罰,球員要找‘外援’翻譯的情況,“我剛開始踢球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但后來我跟一支叫‘逐夢’的中國女子足球隊踢球,慢慢學習了很多中文的足球詞匯,比如最關鍵的‘角球’‘點球’等,這就是一種收獲”。
而在一次次傳接配合中,楊瑞也從隊友身上了解了各行各業(yè)的外國朋友在中國的生活和經歷,“有人在大使館工作,有人是廚師,有人賣翡翠,這就像一個小社會”。
15年間,穆雷也不停變換著自己的身份,但關于足球的“人設”一直沒變。他在場邊不停切換著西班牙語、英語和中文,時而和熟人打招呼,時而忍不住對著場內嚷嚷戰(zhàn)術,即便有時場上進行的不是他執(zhí)教的比賽?!澳憧茨莻€小孩兒,我從他上幼兒園就教他踢球了,還有那個7號,4歲就跟我們在球場玩兒了。但這個球場上也有一些人,我從19歲就認識了,我們還跟著球隊一起成長?!?/p>
本報北京10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