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人口观看,亚洲天堂国产,日本在线视频精品,a黄视频,黄色福利午夜视频,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嫩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國內

浙江永康農業(yè)節(jié)水捧牢“飯碗” 滴水必珍訴說“粒粒皆辛苦”

發(fā)布時間:2022-11-24 15:5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金華11月24日電(張益聰 陳晨)近日,浙江金華永康市農民喜不自勝,在永康市農村,放眼望去,黃澄澄的稻田連綿不絕,各地農田擺脫干旱影響,大部分農作物已經豐收。

  回顧2022年“出梅”后近60天,浙江省創(chuàng)下了自1954年氣象記錄以來降雨量的新低。受降水量縮減影響,永康市“缺水城”何以度過特大旱情?聚焦該市水利節(jié)水、供水工作,何以潤澤萬畝農田?

  著力解決農田“飲水”難題

  早年間,永康的水利建設屬于小型水利工程,水利設施普遍存在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一度造成農田灌溉困難,直接導致水利工程效益發(fā)揮失常。

  近年來,永康市大力開展“四個百萬”高效節(jié)水灌溉、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功能區(qū)改造等項目,從水利興農的角度出發(fā),牢牢將飯碗捧在自己手上,讓農作物在旱期及時喝到“救命水”。

  圍繞山塘整治、小型灌區(qū)改造、高效節(jié)水工程,永康市開啟了農業(yè)水利建設“接力”。

  2010年-2012年,三年永康市累計投入0.88億元,實際完成項目144個,順利完成第二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驗收。

  2016年-2019年,三年永康市共計投資1.02億元,完成水渠改造32.91公里,山塘整治75座,高效節(jié)水灌溉面積1.292萬畝,成功通過第八批中央財政農田水利項目縣考核。

  “十四五”期間,永康市泵站計劃提升改造項目122座,已經完成提升改造35座,占該市在用泵站的61%,預計投資700余萬元,提升改造后,通過修復管網漏損、改變灌溉模式等,每年可以節(jié)約灌溉用水200萬立方米左右。

  “今年的旱情來勢迅猛,持續(xù)時間又長,前所未有,不少山塘水庫都見了底?!庇揽凳兴畡站止ぷ魅藛T潘國華告訴記者,正因為提前改造了泵站,農田灌溉效率大幅提升,及時解決了大部分種植戶的燃眉之急。

  至此,永康市水利工程全面實現“旱能灌、澇能排”,農業(yè)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升、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既保障了農田“飲水”,又增強了農業(yè)抗風險能力。

  耕耘制度和技術“雙豐收”

  一滴水既是一粒米,然而更多的“隱形糧食”在源水端就遭到了浪費,比如,自然山塘的無度開發(fā)、漫灌方式的無節(jié)制用水等。為此,永康市著眼“活水源泉”,從制度端節(jié)流,從技術端開源,促進了該市節(jié)水、用水“雙豐收”。

  2017年,永康市在各灌區(qū)配套各類計量設施240余套,通過灌溉計量數據接入平臺,水價綜合改革有據可循。從2018年開始,永康市持續(xù)收緊水價制度,不斷曝光未足額繳納水費行為,并針對情節(jié)嚴重村實施暫停政府性補助。

  2021年,全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568,反觀永康從2017年的0.571提升至2021年的0.587,全程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上半年,永康市農村水費收繳率100%,較好地促進了村民節(jié)約用水,倒逼統(tǒng)管單位做好管理服務,使農村、農業(yè)供水工程進入良性運行軌道,實現以水養(yǎng)水。

  在技術端,永康市節(jié)水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開發(fā)數智化精準灌溉試驗田;另一方面,以再生污水回轉灌溉用水。

  自2001年起,在永康市石柱鎮(zhèn)姚塘村,浙江省灌溉試驗永康重點站(下稱:永康試驗站)投入使用。歷經二十余載,2022年10月,永康試驗站建成了智慧數字互聯(lián)網灌溉系統(tǒng)。

  通過24套液位傳感器,水稻試驗數據在線采集、傳輸、存儲,并以此監(jiān)測水稻灌溉液位、土壤墑情值等,測算水稻不同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進而促進水稻灌溉節(jié)水增產。

  數智節(jié)水的同時,永康市聚焦氮磷富營養(yǎng)化生活污水“活用”,將其轉化為再生水灌溉農田。數據顯示,每畝水稻田可消納生活污水100立方米至260立方米,每畝蔬菜可消納生活污水10立方米至50立方米。

  “以水稻田為例,再生水帶入氮素,折算單位面積施肥比例,氮肥施用量可以減少10%至20%。”永康市水務局副局長李輝說,在永康市舟山鎮(zhèn),生活污水從負擔變成了農林業(yè)灌溉的重要資源。

  2022年7月,舟山鎮(zhèn)核心區(qū)迎來了關鍵設備和示范工程的驗收,隨著再生“活水”滋潤田間農作物,標志著污水再生利用技術的成熟,為南方豐水地區(qū)農村提供了“水再生”工程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