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才”就會有人才
□ 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個“用”字是核心、是導向。人才的價值在“用”中體現,人才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用”才能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越是用好人才,越能吸引人才。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就被實踐過。歷史學家在總結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崛起時,總會提到“客卿制”——六國的人才,只要對秦國發(fā)展有利,不論出身、國籍、所學門派,皆可來到秦國成為客卿甚至丞相。歷史證明,“客卿制”的確是強秦的關鍵。
引進人才不等于引進名牌,引進人才也不等于擁有人才。以“用”為導向,需要防止一些認識誤區(qū)和錯誤做法。
比如重引進輕使用。為引進人才而引進,貪大慕“洋”,追求虛名,用人才裝點門面,結果水土不服、專業(yè)不匹配、發(fā)揮不了作用。要才盡其用,而不要當“人才收藏家”。
比如“人才標簽化”。引進人才看名頭,招聘人才看學歷,評價人才看帽子,至于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突破能力、與事業(yè)需求的匹配性反倒在其后。
比如迷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武漢這么大一個城市,如果只靠引進外來的人才,是不可能支撐城市發(fā)展的。只要有“幾把刷子”,英雄不問本土和外來、不分身邊和遠方。在人才引育上,恐怕也有個防止“燈下黑”的問題。
人才人才,關鍵在人的作為。用才方能聚才,聚才是為了用才,唯有用其所能、任其所宜,才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人才價值。當前,武漢處于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尤其需要結合實際需要,真正把人才第一資源用在“刀刃”上。
打破那些“任人唯親”“求全責備”“畫地為牢”“論資排輩”的壇壇罐罐,讓各類人才在武漢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最大限度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營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良好局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