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還“場”于民 亞運“惠”如約而至
杭州亞運會的喝彩聲仿佛還響在耳畔,這幾天,部分承擔賽事的體育場館已經紛紛發(fā)布通知“恢復開放”。比如蕭山區(qū)文化旅游體育發(fā)展服務中心在10月9日發(fā)布通知:為了方便廣大市民前來健身鍛煉,體驗亞運氛圍,計劃于10月11日開放中心體育場(足球場)、網球館、智能亞運體驗空間。此外還有浙江大學體藝部關于紫金港校區(qū)體育館、紹興市奧體中心都發(fā)布類似通知。
第一時間還場于民、還館于民,這種絲滑轉換體現了“后亞運時代”的杭州以及各協辦城市,在兌現承諾、深入思考利用好亞運遺產,把體育惠民、場館惠民、賽事惠民的理念貫徹始終。
舉辦大型綜合性賽事,離不開興建、改造各類場館。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共有56個競賽場館,其中新建12個。這些各類造型優(yōu)美、設施先進的場館集體出圈,為保障各項活動、賽事的順利開展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當熱烈歸于平靜,未來這些空間屬于誰?又應如何運營好?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場館賽后利用在國際上一直是難題??v觀全球,已有不少辦賽城市面對場館設施的高額維護費用支撐乏力,一旦運營做得不好,可能帶來成本失控的嚴重后果。更好地利用遺產而不是背上沉重的包袱,已經是一道舉辦國際重大賽事的必答題。
賽時為賽事、賽后為城市。一屆成功的亞運會,不僅要在賽時精彩紛呈,更要把亞運會所留下來的場館辦賽經驗和各項資源用足用好,放大亞運的綜合效應。答好這道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亞運會當成一次契機,讓亞運遺產有機地結合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之中。這樣的亞運會,才真正成為亞運“惠”。
正因為有了務實節(jié)儉的理念、超前的謀劃,亞運結束后,這些場館的“平賽轉換”才能這么迅速而絲滑。其實在杭州亞運會籌辦的過程中,就始終考慮到場館利用的“下半篇”文章。甚至有的場館從場地選址開始,就在謀劃這個問題。比如兼顧運營,就是杭州電競中心在設計之初就確定的理念。杭州電競中心在電競之外,還兼顧舉辦球類賽事、演唱會等。而自去年起,亞運場館已面向市民開放,開創(chuàng)了國內綜合性體育賽事場館賽前向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開放的先例。目前,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56個競賽場館中,有51個已經制定下一步具體利用計劃,確定了下一步可持續(xù)運營的單位?!耙火^一方案”,以“屬地為保障”,發(fā)揮屬地政府在賽事舉辦中的作用,實現城市運行與場館運行無縫銜接??梢?,“民”和“用”,早已成為亞運場館建設兩筆重要的底色。
事實已經證明,運動員奮勇拼搏激烈角逐的比賽場館,同樣可以成為廣大市民共享健康生活的家園。不只為賽、不止于賽,這既是簡約辦賽的要求,也是“后亞運時代”運用好亞運紅利的必然選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