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1月7日電 題:南海神廟:千年祈愿“海不揚波”
中新社記者 許青青
“南海陰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帝命南伯……”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韓愈在《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中這樣介紹廣州的南海神廟。
廣州是中國最早進行對外通商的港口之一,早在秦漢時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因向海而生,廣州民間對海神的信仰古已有之。國家禮制的需求加上海外貿易日漸繁榮,隋文帝更是在廣州敕建南海神廟,供奉祭祀南海神祝融,祈愿“海不揚波”絲路通暢。
南海神廟頭門前的清代石牌坊。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跨越千年時光,歷經歷代修葺,今日的南海神廟依然是雕欄畫棟,屹立于唐宋時期“扶胥港”所在地廣州市黃埔區(qū)的廟頭社區(qū),現為廣州城區(qū)以東的珠江北岸。
“南海神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隋文帝年號)十四年(公元594年)?!苯眨瑥V州海事博物館陳列研究部負責人趙磊向前來探訪的中新社記者介紹說,“隋以前,中國古代帝王就形成了祭祀四海的傳統,但都是在京師附近處設祠遙祭。隋文帝始在廣州‘近海立祠’。”
南海神廟廟宇坐北向南,前堂后寢,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廟宇主體建筑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后殿(昭靈宮)共五進,兩側有廊廡,其他附屬建筑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
進入頭門前,還有一座古石牌坊,上刻“海不揚波”四個紅色大字。據趙磊介紹,該古石牌坊為清代建筑,牌坊前則正對清代古碼頭遺址。記者看到,古碼頭步級保存得比較完整。南海神廟一帶即是古代“扶胥港”所在地,除了清代的古碼頭遺址,南海神廟還發(fā)掘出了明代古碼頭。
《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的“廣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廟前的“扶胥港”古碼頭為起點的通航之路。這條航線經歷9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航期89天(不計沿途停留時間),全長約14000千米,是8-9世紀世界最長的遠洋航線。唐宋時期,中外客商在古碼頭上下船出海航行前后,都要在這里祭拜南海神,以求海不揚波,航行通暢。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乘“和平之舟”號抵達廣州,首站考察南海神廟,并確認這里是中國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南海神廟頭門。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海不揚波”石牌坊后即為頭門,黑漆大門上方掛著“南海神廟”的匾額。頭門之后是禮儀之門——“儀門”,儀門后為禮亭,禮亭后即為南海神大殿,殿內東西兩側圍欄內依次排列六侯神像各三。南海神大殿后面為后殿,供奉南海神夫人。
在儀門兩側廊廡,一排排高大雄渾的石碑不時引起游人駐足觀看和贊嘆。
據趙磊介紹,南海神廟是岳鎮(zhèn)海瀆國家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之南海海外貿易繁榮的影響,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常派官員前來祭祀南海神,修葺海神廟,并立碑記事。
他表示,歷史上南海神廟曾經存在過的碑刻應不少于200塊(現存古今碑刻47塊),因此南海神廟又被稱為“南方碑林”。
南海神廟中收藏的歷代碑刻。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神廟還供奉著一位“外國籍”的神祇。在儀門東側,一個黑皮膚、大胡子、厚嘴唇的名叫“達奚司空”的神像立于此處,他舉左手于額前,眼睛眺望著南海神廟前方。
相傳,這位名叫達奚的神像原人為古波羅國(古印度)朝貢唐朝的使者,返程時登廟拜謁南海神,并將隨身帶的波羅樹種在廟內。因他留戀廟中景致,以致帆船被大風吹動起航而未覺。當他把左手舉額絕望地看著帆船遠去時,在廟前立化。
當時的廣州人以為他是神仙所化,便將他盛服殮葬,塑像于廟。后來他又被加封“司空”的官銜,并加上官服。
“達奚司空”神像。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元林研究認為,“達奚”并非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民眾將來華貿易的很多外國人的特征、形象及故事等凝聚在一起的形象。此外,南海神的六個輔助神“六侯”中的“順應侯”提點使蒲將軍是南亞及東南亞后裔的形象?!斑_奚司空”也是六侯之一“助利侯”。
王元林表示,南海神廟后世漸成為嶺南官民共同祭祀的神靈,成為護佑嶺南地區(qū)的保護神,也成為護佑海上絲綢之路交通暢達的保護神,其在政治、文化、社會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廣州城市史、海外交通史、嶺南社會史等產生了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其中,宋代開始的“賽海神祠”“波羅誕”廟會延續(xù)至今,已成為廣州最大的民俗廟會。(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