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瑯珰嶺:一葉知春
三月的杭州瑯珰嶺是一條被茶香浸得透透的綠絲帶。它隱匿在西湖群山中最高、最長的山嶺中,視野開闊、澄靜明秀,古時曾是貨郎挑擔從錢塘江邊到龍井、靈隱的捷徑,因為貨擔發(fā)出“叮零當啷”的聲響而得名。
如今的瑯珰嶺不僅串聯(lián)起了龍井村與梅家塢這兩座杭州最負盛名的自然村落,也串聯(lián)起了兩村共計3000余畝的龍井茶園。
有趣的是,瑯珰嶺中有一處地名叫做“三分叉”,而龍井茶最完美的品相也由此命名(因其一芽兩葉的外觀而得名)。
時值明前龍井采摘季節(jié),來自五湖四海的采茶工,戴著尖尖的竹笠帽,穿梭于瑯珰嶺綿延數(shù)公里的茶園之中,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季限定版”人文自然景觀。
3月24日,是姚秀景在梅家塢采茶的第八天。
這位42歲的農(nóng)婦來自700公里外的安徽亳州三義鎮(zhèn)雙曹村。連續(xù)三年,她都在這個季節(jié)來梅家塢待上二十多天。和她一起來采茶的老鄉(xiāng)有十余人,都是同村或隔壁村的姐妹,年輕的20出頭,年長的62歲了。
采茶工每天早上6點不到上山,天黑了下山,中午回茶農(nóng)家匆匆吃個午飯,其他時間都埋頭在茶園之中了。
一整天下來,她們每人幾乎都能采摘滿滿一筐的鮮葉,即使是第一年的新手也不例外。
姚秀景說在杭州工作的這二十多天,就像回到了學(xué)生時代,十幾人同吃同住,晚上和家人視頻聊天,充實且快樂。
下午3點半,茶農(nóng)趙師傅家的廚房外已經(jīng)升起了裊裊炊煙。離采茶工下山還有好一會兒,但十幾人的晚飯也是項大工程,需要早早準備起來。
趙師傅和姚秀景合作了三年,他一邊炒茶一邊告訴記者:“采茶就像針線活,阿姨們(采茶工)手腳利索,干活仔細,都是我們家里的‘女明星’?!?/p>
受疫情影響,以前每年都開車來村里踏青喝茶買茶葉的外地游客,好些都不方便來了。但新茶一上來,微信里還是響個不停,靠快遞小哥把茶葉寄出去,五湖四海,也一樣能嘗鮮。
“采茶女”的隊伍中,也不乏幾位采茶小哥點綴其中。1994年生的小趙就和姐姐在這里采茶。他剛從廣州辭職來到杭州,采茶是“過渡一下”,但活兒還是干得有模有樣。
“我們農(nóng)民吧,就是不能閑著?!彼笥沂纸惶嬷氧r葉摘下裝入茶簍,大花竹笠下是一張淳樸的黝黑的臉。
下午4點多,采茶工移步到另一片茶園繼續(xù)忙碌了。白天脫去的厚外套又回到了身上,山中的早晚時間有點涼。拾級而上的三兩游人、茶園里的忙碌的身影、彌漫在村落中的茶香,統(tǒng)統(tǒng)融入這片山水的青綠之間,是杭州春天里最美好、最生機勃勃的樣子。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