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種 播撒希望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糧食育種研究者】
培育良種 播撒希望
——記設計“農業(yè)芯片”的糧食育種研究者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種子是每一株作物的生命起點。當基因密碼被破解,作物完整生命周期的特征、品質都可以在種子形態(tài)時就得以設定。育種研究者便是這樣的“設計師”。
我國耕地面積占全球約7%,這個數字與14億多的龐大人口形成強烈對比,“藏糧于技”對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糧食育種研究者來說,他們要做的便是在育種之技上精益求精,讓更多種子長出飽滿優(yōu)質的糧食。
這是一項艱難的事業(yè)。
金秋是收獲的季節(jié),對糧食育種的研究者來說也是勞動的季節(jié)。記者走進各地的農科院時,他們有的剛從地里收獲種質資源,在實驗室純化;有的準備把組配好的新雜交品種播種到田間地頭……
他們熱愛這項“要往返實驗室與田野”的工作,因為這項工作常常和“希望”一詞聯系在一起。這些“希望的播種者和收獲者”的故事,正在廣袤大地上書寫。
1.不停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十多年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永盾在實驗室拿到了從太空“飛”回來的小麥實驗種子,心情“像去車站接自己很久沒回家的孩子”。
在這之前,謝永盾收集到一份優(yōu)質的種質材料,它具有高產、抗病等多個特征。美中不足的是,這份材料的花期比其他小麥品種晚,導致它無法與其他品種雜交,更不用說把優(yōu)質的特性遺傳下去。
謝永盾想到了太空誘變的方法——讓種子的遺傳物質在太空的特殊條件下產生突變,從而產生重要性狀變化。在這一批誘變群體中,謝永盾成功找到了一株早熟單株,它的花期比其他材料提前了一個月,于是雜交授粉可以進行了。
在謝永盾看來,育種工作“無非就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相比謝永盾“硬核”的解決方案,天津市農業(yè)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彭勃則用“接地氣”的辦法應對研究中的難題。
果皮厚度是鮮食玉米的重要性狀,它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的口感。
長期以來,在審定鮮食玉米品種時,果皮厚度的測定一直“讓人頭疼”:如果用品嘗的方式,主觀性太強;如果使用顯微測微尺法,則效率太低。
一次在汽修店補漆的經歷激發(fā)了彭勃的靈感,他注意到修車師傅手中的油漆測厚儀能精確測量油漆的厚度?!坝推岬暮穸榷寄芫_測量,果皮也行!”經過研究改造,彭勃研制了一款專門用于玉米果皮測厚的儀器,并在2022年獲得了專利。
許多育種研究者有著和彭勃相似的經歷,他們認為這份研究“沒有那么多高深莫測”,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容地對待每一個問題是在研究之路上更進一步的不二法門。
2.生產消費“兩頭顧”
2010年的秋播時節(jié),剛剛入職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的曹新有第一次跟隨老專家到農戶耕地調研。在這次調查凍害影響的調研中,有一個情況是曹新有沒想到的:不僅作物會受寒,農民種植優(yōu)質小麥的熱情也會“降溫”。
優(yōu)質小麥種植面積萎縮的現狀,立刻讓曹新有內心起了波瀾。問了當地的老鄉(xiāng),曹新有恍然大悟,原來優(yōu)質小麥產量不高,帶來的效益少,農戶的種植意愿越來越弱。
村民的反饋深深觸動了曹新有:“研發(fā)新品種不能‘想當然’,必須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庇兄居谛←溣N事業(yè)的曹新有進一步明晰了自己的志向——促進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協同提升,突破“高產不優(yōu)質,優(yōu)質不高產”的育種瓶頸。
2018年,曹新有帶領團隊研發(fā)的優(yōu)質小麥“濟麥44”通過山東省審定。集超強筋、高產、廣適、抗病等特點于一身的“濟麥44”,讓小麥既高產又優(yōu)質的夢想變成現實。
育種研究者的研制動力不僅來自農作物的生產者,也來自消費者。今年6月,彭勃帶領團隊研發(fā)的“津白甜糯1號”,通過了天津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這是一個根據消費市場追求“甜”“糯”的需要應運而生的新品種。
然而,新品種“不是從地里冒出來的”,它離不開育種研究者一點一滴的耕耘。即使彭勃對花粉過敏,在新品種培育過程中,他仍堅守在田間地頭。在炎熱的授粉期,彭勃用面罩和袖套等裝備抵御花粉的侵襲,同時他不得不忍受高溫給身體帶來的負擔。這種不怕艱苦的作風,在團隊其他成員身上也能看到:有的同事對玉米穗上感染的霉菌過敏而發(fā)燒,仍在堅持工作,毫不退縮。
為了快速推進育種進程,彭勃會帶著實驗材料來到海南島開展種子南繁工作。彭勃早已習慣在天津市武清基地和海南省南繁基地來回奔波。每年5月中上旬,彭勃在天津武清播種玉米。9月收獲新一代種子后,彭勃會在11月中上旬送種子“去海南開大會”,一年之內在不同的地點完成兩次播種。那時的海南,總會聚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工作者——這種像候鳥一樣的育種方式,已成為他們工作的常態(tài)。
這是他們了解糧食生產者實際情況和消費者真實需求之后,必做的“功課”。
3.蘊藏無限潛能的種子讓希望常在
“緊急,緊急!”回憶起2021年秋那場久不見停的雨,謝永盾腦海中浮現的詞語只有這一個。
那一年,全國有近1.1億畝小麥受秋季持續(xù)降雨影響而遲播,形勢嚴峻。
2022年初春,全國各地的小麥專家趕赴小麥生產一線,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科技“救苗”。作為一名“對小麥再了解不過”的育種工作者,謝永盾也在這支隊伍中。
查看墑情、分析苗情,謝永盾在皖南地區(qū)指導當地的農戶成功闖過了這次難關。同時,他也在想:“一場秋雨就能對糧食安全產生影響,農科人不能就這樣被動應戰(zhàn)?!?/p>
自那以后,謝永盾開始研究選育具有耐遲播特性的小麥品種。2022年,“航麥802”研制成功。經鑒定,“航麥802”具有良好的耐遲播能力。就在當年,在遲播一個月的情況下,它的畝產量達到500公斤以上。
在育種研究者看來,育種就像給一座城池固防,每當出現新“敵情”,就要相應地添加一項新防御工事,完美的防御才能“固若金湯”。一顆優(yōu)秀的種子,在育種研究者手中不斷擁有新特性,才能在它成長的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寒、旱、病等多種問題。
同樣為小麥“鞏固防御”,曹新有在這一過程中有了意外的發(fā)現。
曹新有關注小麥品種的“全面發(fā)展”,尤其在小麥產量和品質上,他傾注了不少心血。去年山東東營的試驗田收獲時,他接到村民打來的電話。出乎意料的是,那位村民說的第一句話,并不是夸小麥的產量或品質。
“這種小麥挺耐鹽堿的,這塊地里長得格外好。”村民的一句話讓他又興奮又驚喜,在黃河入海口附近的鹽堿地上長得“格外好”,說明耐鹽堿性很強??!曹新有立刻投入對這批小麥雜交親本的分析和梳理,確定了一個具有高產、耐鹽堿等優(yōu)勢的小麥品種——“濟麥60”。
在面對成千上萬份實驗材料時,育種研究者八成都會遇到不符合預期的情況。長年累月,曹新有早已“情緒穩(wěn)定”,這段經歷是曹新有科研生涯中難得的一次“喜出望外”。
育種工作會經歷無數次試錯,育種研究者卻不會失落。因為,他們相信蘊藏無限潛能的種子能讓希望常在,他們會一直堅持這項“培育希望”的研究。
(本版人物照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本期選題支持:趙秋麗 陳 晨 馮 帆 李 潔)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0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青春風雨兼程 種子向陽而生
- 北交所官網開設“三服務”辦事服務專區(qū)
- 全部導航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經濟生活法治專題ENGLISH時政國際時評理論文化科技教育正在閱讀:國慶檔影片類型多樣 優(yōu)質口碑能否帶動后續(xù)觀影熱情?首頁>生活頻道今日關注>正文國慶檔影片類型多樣 優(yōu)質口碑能否帶動后續(xù)觀影熱情?
- 家校社協同 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
- 更多維度護佑兒童身心健康
- 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印發(fā)《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fā)展行動計劃》
- 感受中國發(fā)展與“中國溫度” 攜手共創(chuàng)亞洲更美好未來
- 【光明時評】北京中考改革,改的不僅是那一“考”
- 帶動更多鄉(xiāng)親來就業(yè)(深入實施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
- “薺薺菜就是咱的致富菜!”(幫扶縣駐村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