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生雪豹是青藏高原及其周邊特有的大型貓科動物,但古生物學家在亞歐大陸中國、法國、葡萄牙的多個青藏高原之外地點,最新研究識別出5例稀有的有效雪豹化石,備受學界關注。
這當中最特別的是,北京門頭溝牛眼洞除雪豹化石外,還有花豹化石發(fā)現,代表了世界上迄今所知唯一一個雪豹和花豹共存的化石點?,F在花豹和雪豹偶爾會共存在林地線附近,因此,兩者化石同一地點發(fā)現,對研究當時環(huán)境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亞歐大陸的雪豹化石:a.甘肅龍擔;b.法國Arago;c.北京周口店第三地點;d.葡萄牙Manga Larga;e.北京門頭溝牛眼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供圖
根據這5例青藏高原之外的雪豹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脊椎所)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葡萄牙里斯本諾瓦大學、法國佩皮尼昂大學等中外機構的合作伙伴,聚焦化石雪豹與現生雪豹之間有何關聯、雪豹如何走出青藏高原等議題展開深入研究,相關成果論文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線發(fā)表。
另辟蹊徑揭秘雪豹特殊演化之路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江左其杲副研究員介紹說,作為青藏高原的頂級掠食者,雪豹在維系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加之獨特外形,使得雪豹成為青藏高原生態(tài)系統保護的旗艦物種。
由于青藏高原地區(qū)化石相對稀疏,第四紀(約260萬前至今)以來的記錄尤為稀少,雪豹是如何逐步演化出如今特化適應青藏高原的模樣仍然不明。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支持雪豹現生親緣關系最近的物種是虎,但雪豹和虎的形態(tài)及生態(tài)適應都截然不同,僅僅依靠分子生物學解決不了雪豹是如何特化的問題。
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另辟蹊徑,他們從亞歐大陸其他地區(qū)的大量豹屬化石記錄中識別出稀有的雪豹化石記錄,由此研究揭開雪豹特殊的演化之路。
研究團隊此次共識別出亞歐大陸5例有效的雪豹化石記錄,分別來自中國北京門頭溝牛眼洞、北京周口店第三地點、甘肅龍擔和法國阿拉戈(Arago)、葡萄牙曼加·拉爾加(Manga Larga)。除牛眼洞的雪豹化石可以歸入現生雪豹類群外,其他4例化石雪豹與現生雪豹都存在明顯差異。
江左其杲指出,結合DNA序列和形態(tài)學數據,研究團隊推斷豹屬的系統發(fā)育,支持5例化石記錄的確屬于現生雪豹支系,且它們相對現生雪豹組成并系群,表明這些青藏高原之外的雪豹并非獨立于現生雪豹的一個分支,而是不斷從雪豹主干上分出的小分支,說明它們很有可能代表雪豹多次在特定時間段走出青藏高原的記錄,而這些記錄共同組成了雪豹演化的幾個斷面,從而得以揭秘雪豹如何一步步特化。
雪豹或得以在冰期走出青藏高原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鄧濤研究員表示,為研究雪豹相關形態(tài)特征演化,研究團隊首先結合傳統解剖學、幾何形態(tài)學、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對現生雪豹的功能形態(tài)展開系統研究。
結果表明,雪豹有較大的眼眶和高度發(fā)達的雙目視覺,說明其有著發(fā)達的立體視力,能在復雜地形中迅速鎖定獵物;雪豹具有較短的吻部和陡直的下頜聯合部,截面接近圓形的犬齒,對應犬齒處可產生強大力量,能應對反抗力量較強的獵物,但作為代價靈活性較低;發(fā)達的額竇系統,可以溫暖吸入體內的空氣,并且增加呼吸效率,適應于高寒低氧的環(huán)境;發(fā)達的聽泡前鼓室,增強對次聲波的敏感度,可以在開闊地帶更遠距離聽到獵物的動靜;較大的頰齒,能在寒冷環(huán)境下在獵物尸體冰凍前迅速吃完大部分的肉,且對已冰凍的尸體也有更好的咀嚼能力;較小的肩胛骨和骨盆,但遠端肢骨很修長,代表力量相對較弱但非常靈活的運動能力,適應在山地奔跑跳躍。
這些特征中,大部分是對山地環(huán)境,以及以羊亞科為主要獵物(羊類相對速度較慢,但肢骨短粗,角發(fā)達,反抗力量較強)的適應,只有少部分是對高寒低氧環(huán)境的適應。
研究團隊將上述現生雪豹形態(tài)與功能的對應關系,同化石雪豹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早期的雪豹包括早更新世早期甘肅龍擔的似比利牛斯雪豹、法國的比利牛斯雪豹,下頜骨雖然聯合部已較為陡直,但仍沒有縮短,頰齒也沒有增大,對應對羊亞科獵物的初步適應,但尚未有明顯高寒環(huán)境的特化。
此外,中更新世晚期周口店第三地點的似雪豹和晚更新世的路斯蒂娜雪豹,已與現生雪豹非常接近,具有相似的適應,但相關特征如外鼓骨發(fā)育程度、額頭擴展等方面,在歐洲的路斯蒂娜雪豹中的發(fā)育程度總體比現生雪豹仍然稍微弱一些。
進一步分析結果支持雪豹從中更新世以來經歷了快速的形態(tài)特征演化,這一快速演化現象也與中更新世青藏高原出現大規(guī)模冰蓋相吻合。其說明中更新世以來,全球氣候波動性增強,冰期也變得更加劇烈,雪豹得以在約60萬年前的冰期走出青藏高原。
“有趣的是,中更新世也是很多羊亞科成員首次走出青藏高原,出現在華北和歐洲的時期,可以與雪豹走出青藏高原相互對應?!编嚌f。
山地地形和獵物或比高寒更重要
為探索化石雪豹是否有與現生雪豹類似的生態(tài)習性適應,研究團隊通過現生雪豹分布與氣候數據的對應關系,運用隨機森林方法訓練了根據氣候數據推斷雪豹適應可能性的模型,再把末次冰盛期的氣候數據帶入其中,研究得出現生雪豹在末次冰盛期潛在的最大分布。
本次研究揭示的現代雪豹與化石雪豹的系統發(fā)育位置和形態(tài)空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 供圖
該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雖然末次冰盛期雪豹潛在的適宜分布比現在大得多,但歐洲和北京等仍在較為適宜的分布之外。因此,化石雪豹可能有與現生雪豹不完全一樣的生態(tài)適應,因而不能完全用現生雪豹的模型去預測化石雪豹的分布。
研究團隊還注意到,此次研究的中歐5例雪豹化石地點雖然可能海拔很低(低于500米),但全部屬于山地環(huán)境,且基本都有羊亞科物種分布(除葡萄牙地點沒有動物群記錄外),這再次印證山地地形和相關獵物對雪豹來說,可能比高寒更加重要。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王世騏研究員認為,通過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有限元分析、物種分布模型的綜合研究并運用大數據,研究團隊綜合推斷青藏高原生態(tài)保護旗艦物種雪豹的演化歷史和功能形態(tài)適應,揭示出雪豹的演化歷程,并得出“對于雪豹而言,山地地形可能比氣候本身更加重要”這一結論,可為雪豹的保護提供重要參考,有望成為古生物學研究成果服務現生珍稀物種保護的范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