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名前 25 名的汽車品牌中,有22個都是歐洲品牌。歐洲汽車大廠被視為歐洲創(chuàng)新和歐洲工藝的旗手,且汽車行業(yè)一直以來是歐洲經濟增長、創(chuàng)新和繁榮的關鍵驅動力。
然而,隨著汽車從內燃機向電動動力系統(tǒng)轉變,廠家開始利用智能軟件實現(xiàn)品牌差異化,汽車行業(yè)因此迎來巨震,造車新勢力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車企。其中,中國電動汽車新興品牌成為這場變革的引領者。2022年,中國輕型車出口量約為300萬輛,首次超越歐洲汽車領頭羊德國。當年,德國輕型車出口量為260萬輛。
這一情勢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于去年9月宣布對中國制造并出口至歐洲的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也就不足為奇。調查的理由是中國的政府補貼導致電動汽車“產能過?!保⑾驓W洲傾銷。
此次調查并非根據(jù)歐洲汽車行業(yè)提出的正式申請,而是歐盟委員會主動發(fā)起,這表明,調查從一開始就是出于政治動機。為了推進對華“脫鉤”,歐盟部分政客企圖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甚至不惜以犧牲基于規(guī)則的多邊貿易體系為代價。在歐盟內部,一些頭腦清醒的人對此發(fā)出警告:任何歧視性的貿易政策,都將對歐盟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德國聯(lián)邦數(shù)字化和交通部長福爾克·維辛表示,他“對有人呼吁國家限制競爭的做法,感到疑惑”,并補充表示“這完全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也發(fā)出警告稱,若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歐盟利益或將受損,并表示歐洲應該從“中長期”利益出發(fā)制定政策。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主要得益于中國車企持續(xù)的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完善的供應鏈和市場競爭,與那些兜售反華情緒的人所聲稱的國家補貼沒有關系。盡管如此,歐盟仍然以反傾銷、不公平補貼為由對中國啟動了一系列貿易調查,尤其是在清潔技術領域的調查,致使中歐經貿摩擦風險陡然升高。
鑒于此類調查是基于中國產能過剩和不正當競爭等虛假理由,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周六在訪問西班牙巴塞羅那期間表示,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yè)的正當利益。中國一再呼吁用對話解決分歧,歐洲部分人士卻仍急于采取可能破壞中歐經濟關系的限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一些行動背后的推動因素。
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近期訪歐期間呼吁,歐盟要以“戰(zhàn)略與聯(lián)合的方式”應對中國所謂的產能過剩,引來多方關注。
中國向歐洲市場傾銷電動汽車的說法,是錯誤的。中國車企僅占歐盟市場的8.4%,且50%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是在當?shù)厣a的西方品牌。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全新背景下,歐洲汽車行業(yè)要想宣揚其品牌價值,只能參與到競爭中來,而不是將輝煌的舊傳統(tǒng)保護起來。
如果歐盟落入美國政府的陷阱,對中國電動汽車及其綠色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只會給歐盟帶來不幸,鑒于中國是歐盟重要的貿易伙伴,這一做法只會損害中歐未來的互利關系。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6月4日社論
原標題:EU's protectionist moves compliance with decoupling design of Washington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wǎng)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