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眼下,春耕春管也正在忙碌當中,在山東臨沂蒙陰縣,當地實行部門聯動機制,通過檢修農機具、強化科技服務,不斷提高生產效率。
這幾天,在蒙陰縣一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的農業(yè)生產示范園里,幾臺翻土機在田間穿梭,深耕即將播種的農田。來自當地農業(yè)農村局的農技專家則在察看土壤墑情、麥苗長勢等,并向合作社成員們講解春季管理問題。
此外,蒙陰縣還加強對購機補貼等惠農政策的宣傳,儲備充足的農業(yè)生產物資,提高群眾保護耕地和種糧積極性。同時,當地還組織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對轄區(qū)內的基礎設施全面排查,多措并舉為春耕生產提供堅強保障。
河南光山:科技助力春耕“育秧”從地上搬到“空中”
秧好一半禾,苗壯一半糧。眼下正是早稻育秧關鍵期,在河南省光山縣,當地農民運用農業(yè)科技,將水稻育秧場景從室外搬到室內,實現培苗自動化、智能化,助力春耕生產提質加速。
走進光山縣青龍河農機合作社的智能化育秧工廠記者看到,一條全自動育秧流水線正高效運轉,機械臂精準播種、智能溫控系統(tǒng)實時調節(jié)環(huán)境、運輸車穿梭送盤……傳統(tǒng)“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耕場景被科技感十足的“智慧春耕”取代。負責人介紹,通過自動化流水線播種,到量化進行出秧。今年秧子已經出來了,上到自動化苗倉上。通過工廠化立體育秧,節(jié)省人工,節(jié)省成本。
在過去,利用傳統(tǒng)育秧方式育一畝秧苗需要3—4人輪班值守,揭膜通風全靠經驗,遇上連續(xù)陰雨,秧苗質量大打折扣。這個智能化育秧工廠配備了物聯網環(huán)境監(jiān)測、自動化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循環(huán)噴灌等先進設備,通過中央控制室一鍵操作,實現溫度、濕度、光照的精準調控,秧苗成活率從70%提升至98%以上,生產效率較傳統(tǒng)模式顯著提升。僅這一個智能化育秧工廠內,全年就可產出5萬畝秧田用苗,不僅能滿足本地農戶秧苗需求,還可輻射到周邊多個縣區(qū),助力春耕生產。
作為河南省稻米的主產區(qū),信陽市集中育秧、培育壯秧,建設智能化育秧工廠5處、連棟式育秧大棚400余處,將傳統(tǒng)分散式農戶育秧改為規(guī)模集中化工廠式育秧,努力推進主導產業(yè)的規(guī)模集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