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這是實現(xiàn)全面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任務,也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指明了路徑和方向。
一是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人民群眾作為法治建設的主體,其法治素養(yǎng)是整個國家法治素養(yǎng)的基礎。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厚植思想根基,培育社會土壤,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指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目標,從觀念形態(tài)上維護憲法法律權(quán)威、從制度文明上推進法治基本范式、從實踐導向上確立法治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的動態(tài)實踐過程,其基本任務包括倡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思維方式。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法治文化深刻影響法治建設,是國家實現(xiàn)法治的重要標志和可靠保障。要把法治文化體系基本要求細化為具體行為準則,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積極構(gòu)建不同類型、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法治文化陣地,廣泛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活動,讓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深入人心,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二是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普法教育宣傳是全面依法治國長期性、基礎性工作。普法工作不只是以通俗的語言向公民解讀法律的內(nèi)涵,更需要在法治實踐全過程和社會保持良性互動。每一個個案的公平正義,是法律權(quán)威性的最佳證明。越是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如教育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征地拆遷、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chǎn)、社會救助等,越應該也越可能成為普法的最佳時機。事實上,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事件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與相關部門法律解讀解釋不夠及時、不夠解渴有關。要完善“誰主管誰普法、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責任機制,建立有效普法需求溝通交流平臺,充分發(fā)揮領導干部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加強普法工作者、志愿者隊伍建設,著力增強普法教育的時代性、吸引性、實效性,讓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法治觀念、接受法治教育,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huán)境。當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照進現(xiàn)實,成為最好的普法教材,法律的力量就能緊緊跟隨著每一個公民。
三是加強法律服務管理。公共法律服務是政府公共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fā)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高品質(zhì)法律服務需求。近年來,各地結(jié)合實際進行深入實踐探索,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wǎng)絡三大平臺建設,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法律服務水平在城鄉(xiāng)間、地域間、群體間的差異依然存在。2019年,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xiàn)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健全法律援助機制、依法維權(quán)機制、糾紛化解機制,大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熱線平臺、網(wǎng)絡平臺建設,強化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切實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
-
大家手筆:譜寫依憲治國精彩篇章
新中國的誕生為制定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的憲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詳細] -
為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筑牢根基
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zhì)的特征,其領導地位是在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的,貫穿于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全過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目標的保證。[詳細] -
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是中國法治從開創(chuàng)、變革到不斷完善的歷史,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持續(xù)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