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為媒】沿運河歷史文脈 探尋城市與運河的相伴相生
光明網訊(記者 劉暢)京杭大運河自元代通航以來,已經存續(xù)數百年。除了提供漕運便利,運河也承載著觀賞和文化功能。10月30日,記者隨著“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北京站)網上主題傳播活動,沿運河流淌的軌跡,尋訪運河城內河段,看運河文化如何影響城市生活與發(fā)展,看城市如何賦能文化遺產保護。
北京市東城區(qū),玉河故道。2015年初,玉河考古發(fā)掘逐漸完成,發(fā)掘出東不壓橋(澄清中閘)遺址、明代和清代古河堤、發(fā)現澄清下閘遺址。該故道保留了原本的歷史風貌,游客觀賞時,能夠體會到數百年前北京城的風韻。
北京市東城區(qū),玉河遺址,市民正在橋上穿行。據新北方文旅集團副總經理張勇介紹,與以往的遺產保護不同,玉河遺址實現了從閉門保護到開門保護,從輸血式保護到造血式保護。遺址在新時代得到新利用,兼具功能性與觀賞性。游客站在橋上,仿佛與古人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北京市東城區(qū),玉河遺址。清時曾有詩人贊美玉河美景:“水繞沙堤曲,橋看御柳眠。柔條輕著雨,葉暗抽煙。影落澄波細,陰垂畫檻偏。亭亭依漢苑,遲日待鶯遷?!苯涍^保護與開發(fā),如今的玉河已經重現古時水穿街巷的風貌。曲水通幽,楊柳依依,玉河遺址作為城市中心的一隅安靜之地,是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
北京市東城區(qū),集知識性、互動性、觀賞性、體驗性于一體東城區(qū)東不壓橋遺址大運河文化數字體驗中心。該中心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沉浸式講述玉河的“前世今生”,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從“地理空間”轉化為“文化科技空間”。參觀者可以玉河古道行舟的視角,模擬水上行舟、穿閘過橋,感受古運河上重要的文化符號——河工號子。
北京市西城區(qū),郭守敬紀念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位于積水潭北岸的匯通祠內,于1988年建成并對社會開放,為北京市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的展示內容從元大都建都之初一直到整個京城水系的建成、使用和維護,涵蓋了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具有較強的體驗感、沉浸感。游客可以在幻影成像視頻中感受通惠河水閘運行、了解什剎海水系,從沙盤演示中觀看通惠河貫通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西城區(qū),郭守敬紀念館內,臨清窯京磚?!芭R清”即山東省臨清市,位于黃河沖積平原上,此地淤積土質地上乘,色澤適中,被當地人稱為“蓮花土”,適合燒制青磚。自明成祖朱棣計劃遷都北京起,為興建新都城,臨清燒制的青磚脫穎而出被定為貢磚。位于大運河要道的山東臨清,既有燒制貢磚的技藝與原料,運河也為貢磚源源不斷向北京運輸提供了極大便利?!杜R清州志》用16個字形容:擊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
北京市西城區(qū),郭守敬紀念館,乾隆御制石碑。該石碑記錄了清乾隆時期匯通祠的建設與運河治理。
北京市西城區(qū),廣福觀內。廣福觀始建于明代1459年,是北京什剎海地區(qū)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筑,現用作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廣福觀內設五大展廳,分別介紹什剎海的歷史、大運河的淵源、什剎海地區(qū)的文化傳承等內容。游客可通過數字沙盤、AR、多點觸摸屏等多種表現手段,沉浸式感受什剎海積淀已久的運河文化,體驗非遺魅力?!坝鲆娒诽m芳”京劇體驗系列活動、什剎海小年廟會、中秋賞月謝師等多場活動在這里舉行,為居民打造豐厚的精神文化盛宴。
北京市朝陽區(qū),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古時來往客商常在此地洗涮馬匹,在岸邊晾干身體,故稱“晾馬河”,后稱“亮馬河”。如今的亮馬河已經是集休閑、觀景、購物于一體的新晉網紅打卡地。游客漫游河上,感受亮馬河的前世今生與大運河文化帶來的深厚底蘊。
北京市朝陽區(qū),亮馬河上,游客正在體驗過水閘。與古時郭守敬創(chuàng)造的“逆水行舟”原理相同,游客可切身體會古人的智慧,感受運河文化。
北京市朝陽區(qū),亮馬河上,游船途經“好運橋”。橋下繁星點點,夢幻至極?!芭鲆幌戮蜁泻眠\”,游客紛紛伸手觸摸,觀賞性與互動感極高。
白天,記者自西海濕地公園出發(fā),途經什剎海、北海,游覽名人故居與熱鬧街市;夜晚,乘船搖曳于亮馬河上,華燈初上,看古今變幻,體味這“漂來的北京城”,領略運河工程的偉大,感嘆運河文化的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