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破解復粒稻遺傳奧秘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近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究員童紅寧領銜的科研團隊,破譯了學界關注多年的“復粒稻”形成的遺傳基礎,為培育高產水稻新品種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路徑。北京時間3月8日,這一研究成果以長文形式在線發(fā)表于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復粒稻”是一種具有多粒簇生特點的水稻種質資源,其獨特的表型使之成為研究熱點。童紅寧介紹,1931年以來,國內外通過研究,將控制簇生的CL位點定位在6號染色體的一個區(qū)間內,但一直未克隆到具體基因,形成“復粒稻”的遺傳機制也始終未能明確。
為了尋找目標基因,研究人員另辟蹊徑,對“復粒稻”種質進行了大規(guī)模化學誘變,創(chuàng)制了1萬份(約16萬個單株)“復粒稻”誘變株系,通過在田間逐一鑒定穗部特征,從中篩選出2份不簇生的突變體株系。經過大量分析研究,終于發(fā)現引起突變的關鍵基因BRD3。
“通過進一步的基因組測序,我們發(fā)現控制簇生的CL位點不僅包含BRD3,還包括激活其表達的復雜染色體結構變異,這解釋了業(yè)內長期難以克隆到具體基因的原因?!蓖t寧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評價稱,復粒稻歷史悠久,早年間在連鎖群構建中就被用作水稻6號染色體的重要表型標記。近年來很多人對該表型性狀一直開展研究,但相關調控基因克隆難度大,一直未成功。很高興看到這項工作最終找到了答案,發(fā)現BR含量控制著這個表型。這項工作也說明從種質資源中挖掘基因資源是突破當前作物產量瓶頸的有效途徑,應給予高度重視。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