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吧 新工匠】與中國高鐵事業(yè)“焊”在一起
工匠語錄
“成為機械的‘大腦’,將手中的技能通過編程‘移植’給機械手臂,這是產業(yè)工人與智能生產線的搭檔方式?!?/p>
——張合禮
在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的張合禮創(chuàng)新工作室,一本厚達200頁的《焊接操作手法標準化作業(yè)指導書》即將問世,這是張合禮與工作室成員傾注多年心血的成果。
這本《指導書》匯總的各類操作手法適用于我國動車組的所有焊接作業(yè),能有效提高焊接一次合格率。
手持焊槍13年,張合禮完成的焊縫累計有70.2萬米,經他手焊接的高速列車多達500列。焊接雖然辛苦,但37歲的張合禮卻格外享受那份心無旁騖。
戴上焊帽、拿起焊槍的瞬間,他的整個世界只有眼前4㎝2的防護屏,心里裝的只有焊縫、電弧和熔池。任外界如何喧囂嘈雜,這個4㎝2的世界,誰也走不進。
端穩(wěn)“技能飯碗”
張合禮能吃苦,師傅用“有股鉆勁兒”形容他。狹窄的焊接空間里,張合禮可以不吃不喝,持續(xù)作業(yè)七八個小時。
可在他看來,這些苦都不及“沒有技術”來得苦。
張合禮出生于陜西農村,初二那年,因為家庭貧困,他輟學外出打工。他做過工地小工,也當過飯店洗碗工,即便后來在青島打工有了每月近5000元的收入,張合禮依然覺得“唯有掌握一門技術,才是長久之計”。
2005年,20歲的張合禮如愿以償,成功考入青島四方機車車輛高級技工學校。
半工半讀的3年里,他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為了爭取更多“練手”機會,他主動提出義務維修學校設備,以此換來了比其他同學多出1倍的實操時長。
2008年,青島職業(yè)技能大賽首次增設學生組,張合禮一舉奪冠,拿到了免試進入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的“入場券”。第一次看到氣派的車間和先進的設備,領教了師傅們的技能,張合禮直言“技能飯碗不好端”。
一次焊接結束,頭戴焊帽視線受阻的張合禮,不小心將高溫的焊槍碰到了師傅的手臂,一條十幾厘米長的水泡瞬間鼓起,師傅的第一反應不是處理燙傷,而是迅速趴到設備里查看焊道,以便在最短時間內修改處理。
“從我們手里交出去的活兒,不能讓別人挑出任何毛病?!敝贿@一次,張合禮瞬間明白了師傅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的意義。
張合禮像海綿一樣瘋狂地吸收各種知識,看完了十多本專業(yè)書籍,對于《電焊工》甚至能達到背誦的程度,練習的邊角料足有四五噸重。原本需要1年才能轉正,他只用了6個月。
2011年,張合禮代表中國參加在德國舉行的LVM杯中德國際焊接大賽,德國專家看到他的焊件不禁豎起大拇指。那次比賽,張合禮的成績是第一名。技能的飯碗,他端穩(wěn)了。
70.2萬米焊縫
張合禮創(chuàng)新工作室里擺放著逾百個獎杯、證書,由他或工作室成員完成的工件整齊排列在展柜里,堪稱藝術品。
“你看這個鋁合金焊件,它的焊縫不論是波紋還是寬窄都均勻一致?!闭f起自己擅長的領域,張合禮滔滔不絕,專注中傾注著熱愛。
十幾年的焊接經歷,張合禮坦言,最難的當數動車組司機室焊接。
2015年,中車青島四方公司承制我國首列“復興號”CR400AF高速動車組,列車車頭由80多塊不同弧度的蒙皮拼接而成,共有3000多條焊縫,總長度600多米?!斑@些焊縫囊括了平、立、橫、仰等焊接位置,焊接流程非常復雜。”張合禮回憶說。
連續(xù)15天,張合禮沒日沒夜地“泡”在工作現場,歷經上百次試驗,終于探索出“司機室蒙皮組合焊縫不?;∞D換”焊接法,焊接合格率提高了30%,工作效率提高了50%。
2017年,我國首列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在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研發(fā)試制,張合禮再次被委以重任:兩個月內,帶領團隊12名成員獲取車體所有焊接的工藝參數,為技術部門提供數據支撐。
這是一項龐大且毫無頭緒的工程:一臺磁懸浮列車車體有上萬條焊縫,每條焊縫需要進行上百次試驗才能獲取焊接電流、電壓、速度等20余項數據。
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張合禮帶領團隊經歷了無數個“虐心”的通宵達旦,優(yōu)化創(chuàng)新技術100多項,實現了數據參數“零誤差”的目標。
從時速250公里到35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從“復興號”高速列車到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列車,張合禮完成的焊縫累計70.2萬米,留下他“烙印”的500多列高速列車駛向祖國的四面八方。
與中國高鐵“焊”在一起
“13排70座?!彪m然已經時隔多年,張合禮仍然清楚記得2013年走進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共青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的座位。
“國歌奏起時激動的心情,用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痹俅位貞洠瑥埡隙Y仍然用“難以置信”來形容,那是屬于技術工人的高光時刻。
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齊魯大工匠……張合禮說,自己很幸運,是與中國高鐵共同成長的一代技術工人。
近幾年,智能生產車間的改變讓張合禮欣喜,在中車青島四方公司,焊接機器人已承擔起50%以上的焊接任務。從繁重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的張合禮深知,時代對于技術工人的要求已不同往昔。
學習軟件、練習編程、反復實操……一年多時間里,張合禮“長”在了工作室里,悶頭鉆研自動化編程。從最初簡單的公式,到成功編寫曲面焊接指令,張合禮和團隊成員反復論證每條編程的可操作性,確保機器人焊接能滿足現場各種需求。
“加工制造智能化并不是人工技能的終結,恰恰需要更精湛的技術能力作為支撐。”張合禮直言,一些年輕技工誤以為車間作業(yè)只是操作機械,殊不知如果不具備扎實的實操技能,僅靠數控操作很難保證產品質量?!拔覀円蔀闄C械的‘大腦’,將手中的技能通過編程‘移植’給機械手臂,這是產業(yè)工人與智能生產線的搭檔方式?!?/p>
2021年7月,張合禮參與技術攻關的600公里高速磁懸浮交通系統成功下線,填補了我國高鐵和航空之間的速度空白。張合禮說,從樣車試跑到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正全力以赴,力爭這天早日到來。
如果說,當初選擇焊接是為了改變命運,那么,不知從何時起,對于焊接的熱愛,早已在張合禮心里生根發(fā)芽。
一把焊槍,把他與中國高鐵事業(yè)“焊”在了一起。(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張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