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wèi)報》9月2日文章,原題:盜竊受害者身份可能幫助大英博物館反思返還贓物
西方博物館仍然傾向于認為,自己在文化上是開放的,其目的是宣揚世界多樣性和促進國際社會對世界文明的了解。但近年來,進步人士開始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其展出的一些文物,尤其是被掠奪的文物,應該歸還原籍國。
大英博物館發(fā)生了一連串盜竊事件后,這場文化戰(zhàn)爭重新燃起。據報道,該館幾年來約有2000件文物被盜,導致一名館員被解雇、館長辭職,尼日利亞和希臘等國再次呼吁歸還被掠奪文物。他們認為,大英博物館不能再聲稱“自己是一個安全的寶藏存儲地”。
大英博物館在文物歸還方面落后于其他機構。例如,它沒有歸還貝寧的青銅器,以及19世紀末在英國軍隊的野蠻襲擊中被掠奪的尼日利亞雕塑。這些文物是英國與這兩個國家政府之間長期拉鋸戰(zhàn)的核心。英國議會1963年修訂的《大英博物館法》,該館被禁止永久歸還大多數藏品。
歸還他國文物將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當前的英國保守黨政府不太可能想站在文化戰(zhàn)爭的“錯誤”一邊,而工黨政府可能想完全置身事外。但如果大英博物館館長和董事會游說政府修改法律,或許會奏效。法律應該改變,反對歸還文物的論據正一個接一個地化為灰燼。
首先,宣稱“西方博物館是存放世界珍寶最安全地方”的論調近來受到打擊,而且此前多次遭到駁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利物浦博物館的貝寧青銅器成為炸彈的受害者。此外,大量文物被賣給私人收藏家,還有一些被偷走了。大英博物館的安保也存在漏洞,有一次,一名記者冒充實習生偷走價值2萬英鎊的雕像的腳部。
其次,認為“歸還藏品會讓博物館大廳孤獨”的想法看起來越來越荒謬。大英博物館里到處都是戰(zhàn)利品,但只有大約一半贓物被錄入數據庫中。它們就像冰山一角,有些文物可能丟了好幾年都沒人發(fā)現。
有人聲稱,這些文物在西方才更容易被看到,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為什么尼日利亞的文化歷史不能在尼日利亞被了解?這可能會鼓勵更多的游客去那里。
對于展示掠奪文物的博物館來說,如何將劫掠的歷史事實與促進文化間理解的使命宣言相協調?諷刺的是,大英博物館前任館長曾多次竭力反對歸還貝寧青銅器,理由是他們的藏品促進了“對真相的追求”,最終將“顛覆等級制度”,以及“最大限度地容忍他者和差異本身”。
大英博物館在新冠肺炎期間更新了貝寧青銅器的介紹,現在該館承認這些文物是非法掠奪而來。但該館對復活節(jié)島石像的描述仍然諷刺,“調查人們對關系的依賴——與祖先、土地和海洋的關系——來維持幸?!?。大英博物館真的調查過嗎?這只是一種說辭。
一個核心問題是:這些文物不僅是英國殖民壓迫和歷史罪行的記錄,而且損害了博物館教育者的角色。它必須小心翼翼地談論那些仍然需要“探索”的“令人不舒服的歷史”。事實上,大英博物館只有兩種方法來避免這些極度的虛偽。一是更新使命宣言:“我們的種族喜歡展示戰(zhàn)利品,我們的歷史充斥著殘酷和剝削,而且在當代對其進行了粉飾?!倍遣┪镳^可以游說英國議會修改法律,將被掠奪和被盜的物品物歸原主。
(作者馬瑪莎·吉爾,任重譯)
(環(huán)球時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