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人口观看,亚洲天堂国产,日本在线视频精品,a黄视频,黄色福利午夜视频,亚洲免费综合色在线视频,嫩草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國西藏網 > 生態(tài)

心懷高原千頃田

發(fā)布時間:2022-03-16 10:05:00來源: 青海日報

  “如果這些選育成功,實現大面積推廣種植,那么人們對胡蘿卜的認知就得改變一下嘍!不僅可以提高營養(yǎng)價值,還能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做菜、生食、腌制,選擇也不再是單一的了……”興奮地說這話的人叫孔小平,西寧市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研究員,四十出頭的年紀看上去比同齡人蒼老許多。

  距離西寧胡蘿卜種植期還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孔小平和同事已經在實驗室開始了種子質量檢測等種植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在西寧市蔬菜技術服務中心的窖藏室里,記者見到了孔小平的“寶貝”——玫紅色、深紫色、淺黃色等各形各色的胡蘿卜。說起這些“寶貝”,她如數家珍:“橘色小型的是這幾年選育出的水果型‘寧紅’系列品種,已經在安徽、鄭州和青海等地推廣種植,產品作為特色水果在各大超市銷售,紅色的是抗抽薹‘焰紅’系列品種,這現在已經是咱們青海主栽的特色品種,還有些紫色、黃色、白色的正在選育過程中,其中營養(yǎng)功能型紫色系列品種準備在今年進行品種登記和示范種植?!?/p>

  大學本科孔小平學習的是園藝專業(yè),攻讀碩士、博士階段都選擇的是蔬菜學。為什么會癡迷這個冷門專業(yè)呢?她回答:“我出生在農村,是農民的孩子,從小最有興趣的事就是‘泡’在菜園子琢磨摘瓜點豆……長期熏陶下對生命現象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心,也對農業(yè)產生了濃厚的情感。”

  2007年,孔小平放棄原本在西安的工作,作為西寧市首次引進的高層次緊缺人才,滿懷理想和熱情來到青藏高原,進入西寧市蔬菜研究所(2019年改名西寧市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工作,從此開啟了她的“蔬菜科研之旅”。

  “十幾年前,孔小平在第一天來單位報到的路上,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她大膽的工作設想和思路。到達目的地后,顧不上喘口氣,把行李往地上一扔,就跑到試驗基地熟悉環(huán)境去了……”西寧市蔬菜研究所原所長苗增建清晰地記得這位樸實的姑娘第一天到蔬菜研究所時的場景。

  孔小平一頭扎進蔬菜生產基地,調查研究當時西寧蔬菜產業(yè)發(fā)展狀況,使自己的工作設想與生產實際情況不斷吻合。當時,西寧市自主產權的蔬菜品種很少,她認為彌補這種短缺,是農科人必須擔負的責任。

  漫長的育種周期,注定了每一個新品種背后,是農科人為之付出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是科研人員“黎明踏露水出發(fā),夜晚照月亮歸家”的工作。因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在孔小平身上看不到二三十歲該有的青春靚麗。

  胡蘿卜是西寧生產面積較大的蔬菜之一,但種植的品種產量低、商品性差。為此,孔小平結合自己專業(yè)特長,從2007年開始,她走遍國內所有胡蘿卜生產區(qū)和市場,搜集了海內外大部分胡蘿卜品種資源,經過多年的純化、鑒選和測交、配組,結合生物工程技術創(chuàng)制出1000多份寶貴的育種資源。

  每年春播時節(jié),她都要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在田間地頭翻地、播種、澆水……進行上千份資源種植和試驗布置。雜交授粉,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去雄、套袋等操作稍有不當就會導致授粉失敗,工作時必須全神貫注。而這種工作需要在每年六七月份進行,加上田間的濕氣,一天下來就像放到蒸籠里蒸了七八個小時,并需要持續(xù)一個多月。孔小平卻說:“菜品如人品,如果農科人怕冷怕熱,我們育出的品種哪能經得起嚴寒酷暑的考驗?”

  2018年,她選育出了第一個高產、高抗的國內主栽類型雜交胡蘿卜新品種“寧紅1號”,隨后選育出水果型雜交品種“寧紅2號”和地方特色主栽品種“焰紅1號”“焰紅2號”等品種,其中雜交類型品種產量高,抗抽薹性強,使胡蘿卜早上市,實現高效益。如今,新品種在我省胡蘿卜種植的覆蓋率已達80%以上。

  “以前我們每公頃地也就產個33000公斤左右胡蘿卜,自從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來幫扶,每年每公頃地產量高達38000公斤,最重要的是新品種可以提前10天左右種植,上市早就能賣個好價錢,一公頃地收的胡蘿卜就能比以往多賣兩萬多元嘞!我的十幾公頃地,一年就增收了二十多萬元。不得了?。〔坏貌慌宸@些有知識的科技人。”西寧市湟源縣星泉村村民郭祥說著豎起大拇指。

  截至目前,她主持完成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26項,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20多項,獲得國家、省市級科學技術獎7項,發(fā)明專利10多項,編寫專業(yè)書籍5部,制定并頒布的地方技術標準15項,先后被評為青海省農牧科技領域人才“小高地”領軍人,青海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海省優(yōu)秀專業(yè)技術人才。

  孔小平說自己是幸運的,趕上了好時代,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這份幸運的背后,是她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近15年來,她和她的同事們扎根田野,埋頭實驗室,進行蔬菜新品種的培育,新技術的研發(fā)和“三農”服務,用汗水和智慧,構筑起西寧蔬菜產業(yè)的綠色屏障。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