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盡意 意隨字出——漢字民俗的象與意
作者:尹潔(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副教授)
每到歲末年初,大街小巷喜氣洋洋。何以見得?高懸的燈籠、紅色的窗貼、新書的對聯(lián)、倒掛的福字……這些物象與文字向人們展示著喜慶的氣氛、美好的心愿、嶄新的開始。“象”與“字”一起,給中國人帶來了“年”的意境和“俗”的風味。這里的“象”既可以是具體的物象、形象,也可以指物象、形象所蘊含的象征之意。借助這些可見、可感、可知而且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物象和形象,中國人形成了對特定意義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知,具有了以個別表現(xiàn)一般、以單純表現(xiàn)豐富、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的意旨。此時,漢字已經(jīng)超越了語言的記錄工具,而表現(xiàn)出“象”的身份,傳達出“意”的內蘊,成為中華文化的標識性符號。不僅是新年,而且在許多重要場合,漢字通過“立象”創(chuàng)造了盡言、盡意、盡神的精神格局和價值追求,實現(xiàn)了民族思維和審美情趣的完美表達。
漢字之盡言
在討論語言與文字的關系時,一般認為,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對語言的再編碼。而漢字在記錄漢語、傳遞和交流信息時,不僅是被動地以字符載錄漢語,還可以通過形體結構的創(chuàng)造性變化,為語言表達、信息傳播和藝術創(chuàng)作營造充裕的空間。以漢字分合變幻的形體,濟語言之意趣。
以詩詞創(chuàng)作為例,人們經(jīng)常利用漢字字形的拆分組合,通過充滿智巧和趣味的手段,實現(xiàn)游戲娛樂與語言文字的凝聚。
黃庭堅《兩同心》詞中有一句:“你共人、女邊著子,爭知我、門里挑心?!睆脑~意看,這句詞表達了作者對于和愛人團聚的期望。仔細看,“好”“悶”二字被拆解隱于詞句中。馮金伯《詞苑萃編》斥之:“鄙俚不堪入誦?!笔獠恢酥閻鬯烈鉃⒚?、自然真切,亦是可愛,這正顯示出作者的語言藝術。而將漢字拆分后引入詩詞創(chuàng)作,“字妝入詞,始此”。
除了拆解漢字,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還可以對漢字字形進行特殊處理,包括字形的大小、長短、正反,筆畫構件的增損、拆借、離斷,位置的高低、顛倒、欹側等。這種將詩歌、謎語、圖畫綜合表現(xiàn),達到“以意寫圖,令人自悟”效果的詩歌,就是“神智體”,也稱“形意詩”“謎象詩”。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蘇軾所創(chuàng)《晚眺》,東坡自述“賦詩亦易事,觀詩稍難耳”。全詩字面僅12個字,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解出來卻是一首七絕:“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神智體詩在民間廣為流傳。相傳古代潮州才女尤孟娘用神智體寫過一首思念情郎的詩,重慶萬縣歷代編修的《萬縣志》也載有詩謎碑之事,甚至還有人將色彩摻入詩句的書寫中,通過顏色的渲染傳達詩意。這些奇巧的創(chuàng)造與設計,正是利用了漢字“以形會意”“見形知義”的特點,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加以強化和延伸,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激發(fā)出更為多元的文化樣式。
漢字之盡意
漢字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它的誕生就是“象”與“意”的抽象化合?!耙婙B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睗h字漫長的發(fā)明和演化歷史,就是不斷觀物而取象、立象以盡意的過程。
如“喜”,甲骨文寫作(見圖1)、(見圖2),《說文》:“喜,樂也。從壴,從口?!薄皦浴笔恰肮摹钡某跷?,聽到鼓聲人便會產(chǎn)生快樂之感,歡喜的情緒表現(xiàn)在笑口之中,故從口。在漢代的隸書中,“喜”或寫作上下重疊的兩個“吉”字,(見圖3),或寫作上“吉”下“古”的(見圖4)形。后來的“雙喜”就是此形的左右繁復。
“喜”義為“喜樂、喜慶”,在文獻中常見?!对娊?jīng)》中有“即見君子,我心則喜”的詩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對“喜”字的喜愛尤勝。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會將“喜”字作為日常生活的裝飾符號。明定陵中,皇后的“萬壽福喜”禮服上繡有多個“喜”字。康熙年間的《萬壽盛典初集》記錄了十四貝子進獻的“萬壽雙喜鼎”“雙喜祝壽玉杯”“四喜漢銅爐”等。而在婚慶中常見的“囍”,更是作為一種象征標識,成為中華傳統(tǒng)的民間喜慶習俗,長久地流傳下來。
除了“喜”,還有“?!薄皦邸钡葷h字,憑借其形體,以及異體和異化字形,創(chuàng)制了裝飾形態(tài)各具特色的藝術品,如百壽圖、萬壽屏、福壽碑等。人們通過視覺、知覺將漢字形體內化為認知、理解和感受,進而上升為志氣意念,甚至是精神氣象,也成為漢字所盡之“意”,“從心察言而知意”的詮解。
漢字之盡神
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是倉頡造字說?!痘茨献印け窘?jīng)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倍前素哉f?!吨芤住は缔o下》和《說文解字敘》記有八卦與文字的關聯(lián)。伏羲氏“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作八卦的目的包括“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系辭》),“以垂憲象”(《說文敘》)。無論何說,都給原始漢字賦予了上通天神、下伏鬼魔的神力,對漢字的推崇遂源于此。而漢字記錄著世間萬物的方方面面,正是所謂“字里乾坤”。這就使得人們在使用漢字時,會產(chǎn)生源于漢字形體結構的聯(lián)想和猜測。帶著對自然、神靈的崇拜與畏懼,對祖先、圣賢的禮敬與尊奉,漢字逐漸被賦予神圣化的意義。
中國古代的避諱緣起于原始禁忌層面的避害?!蹲髠鳌せ腹辍酚涊d:“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敝量鬃泳幾雱h定《春秋》,提出“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原則和態(tài)度,避諱被注入了儒家思想的元素。秦漢以后,人名避諱逐漸專有化、制度化,成為每個社會成員必須遵守的規(guī)約。通過書寫形成的文字避諱,要求在視覺上所諱之字不直接出現(xiàn),故產(chǎn)生了多種多樣的避諱方法,如改字、缺筆、空字、分析、墨圈、說明等。從表面看,書面避諱就是對漢字字形的更改。在不影響語義表達的前提下,有意利用字符形體的區(qū)別性,造成似是而非的效果,以避諱尊、親、賢者的名字。
觀世間之象而成漢字,察漢字之象以曉中華。漢字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漢字,也是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它不僅在點畫、構件、整字的靜態(tài)層面展示出中華文化精髓,也在書寫形式、排列方式、呈現(xiàn)樣式等動態(tài)層面顯現(xiàn)出傳統(tǒng)思想和民俗智慧。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4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