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橋:“英雄城”的“英雄橋”
素有“甘孜東大門”之稱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是長征精神和“兩路”精神的重要交匯地,在距離名揚中外的瀘定橋大約500米的地方,坐落著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鋼架索橋——大渡河橋。
圖為無人機拍的大渡河橋 攝影:陳浩力
該橋始建于1950年11月。當時為了徹底解放西藏、鞏固西南邊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同志“一面進軍,一面建設”的號召下,在修筑川藏公路的同時,由西南交通部負責,廣大解放軍指戰(zhàn)員、全體技術人員和各路民工發(fā)揚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難,修建了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鋼索懸橋,于1951年5月底勝利完成了建橋任務。
圖為東橋塔上大渡河橋的橋名與橋聯(lián) 攝影:登真巴珍
不難看出,大渡河橋至今保存完整。東橋塔上清晰可見劉伯承同志當年揮筆寫下的“大渡河橋”幾個大字,揮筆毫末間仍然能感受到當年建橋完成的喜悅激動之情。橋的兩側是朱德總司令親筆為該橋題寫的橋聯(lián):“萬里長征猶憶瀘關險,三軍遠戍嚴防帝國侵”。因位置限制,西橋塔暫時無法親眼目睹,據瀘定縣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葉丹介紹,西橋塔上有廖志高同志為該橋題寫的橋聯(lián):“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濤難阻當年紅軍奮勇前進創(chuàng)造光輝記錄完成長征奠下了勝利基礎;旌旗西指看神勇大軍全掃康藏殘敵努力建設力求民族幸福實現(xiàn)團結組織友愛家庭”。
圖為大渡河橋的橋身 攝影:登真巴珍
據了解,大渡河橋東西橋頭塔高分別為16米,孔徑132米,橋面4.5米,由27根直徑約3厘米大小的綱繩分布于左右兩側,中間分別由45根同樣大小的鋼纜吊桿將橋身懸吊在大渡河上,橋身由無數鋼架鉚焊而成,鋼架之上鋪有約0.5米見方的方橙枕木,上鋪“人”字型拼木,允許載重量15噸。東西橋頭分別建有堅固的崗亭,西橋頭正面豎有三道屏墻,左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撰寫的碑文,中間書有毛澤東同志七律《長征》詩手跡,右為建橋工程說明。
圖為大渡河橋于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登真巴珍
圖為大渡河橋于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登真巴珍
該橋從1951年5月建成通車后一直成為進出川藏之要津。1972年以前一直由部隊晝夜守護,后交由地方養(yǎng)橋所看護,現(xiàn)該橋保存基本完好。1999年由甘孜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全州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大渡河橋旁的百年銀杏雌樹 攝影:登真巴珍
大渡河橋旁有兩棵歷經滄桑的百年銀杏雌雄樹,它們是加強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見證。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相信不久之后,這兩棵參天古樹勢必枝葉茂密,以其堅韌和頑強的生命力繼續(xù)見證川藏線上的變遷和發(fā)展。(中國西藏網 記者/登真巴珍 陳浩力 張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雅安茶廠:一杯團結茶 千年同胞情
正如《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所寫:“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詳細] -
瀘定橋:川藏線上“中國紅色第一橋”
瀘定橋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zhèn),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日)建設完成。同年八月,清康熙帝題寫“瀘定橋”橋名。[詳細] -
川藏公路館:繼往開來,弘揚發(fā)展“兩路”精神
川藏公路館位于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務區(qū),于2021年9月16日開館,年均接待3000余組參觀團體或個人,是雅安市民族團結進步基地,以及交通運輸部“兩路”精神工作室授牌的“兩路”精神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