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四預警齊發(fā)!年輕人注意心腦血管疾病,癥狀和治療有不同
2月22日,中央氣象臺繼續(xù)發(fā)布大風藍色預警、寒潮橙色預警、冰凍黃色預警和暴雪黃色預警。受寒潮影響,我國江南南部、西南地區(qū)東南部、華南北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區(qū)降溫可達10~14℃。西藏東南部、湖北東部等地部分地區(qū)有暴雪(10~15毫米)。
研究發(fā)現(xiàn),秋冬季節(jié)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占全年的80%,氣溫每降低1℃,心臟疾病發(fā)病率增加2%,在我國,冬季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shù)比夏季高41%左右。
而如今,這方面的疾病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此前有媒體報道,有醫(yī)院接收了不少40歲以下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在近期國家衛(wèi)健委召開的例行發(fā)布會上,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卒中中心主任醫(yī)師吉訓明提醒:近年來,年輕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比例越來越高,30歲以上的人員,尤其是肥胖、有遺傳家族病史,或者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就要知道他的危險因素,要注意勸,特別是家里老年人要勸年輕人、中年人關注危險因素的篩查,勸導他們有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合理的飲食,要戒煙限酒等。
吉訓明強調,年輕人和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在癥狀和治療方面不完全相同。無論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心腦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重在預防。
年輕人和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在癥狀和治療方面不完全相同
1
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的時候,年輕人的癥狀通常比較重,但是他們缺乏對心腦血管病的早期識別。而老年人癥狀又不典型,比如有些早期表現(xiàn)為疲勞、頭暈、看東西不清楚、記憶力下降,容易忽略,甚至以為是感冒這些癥狀,進而造成就診的延誤。
2
老年人心腦血管病因大多數(shù)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形成的,控制它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特別是不良生活方式的控制極為重要。治療上要注意更加綜合,除了對疾病本身治療以外,基礎的疾病要做到很好的控制。所以說,生活方式的調控,營養(yǎng)的有效搭配和管理,藥物的治療,在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不完全一樣。
3
對于老年人來說,由于老年人身體狀態(tài)和年輕人不一樣,病因會比較復雜。老年人是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年輕人還會有血管炎癥、動脈夾層、血管畸形,或者先天性的相關心臟疾病等等,需要全面找原因。
寒潮容易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有哪些?
吉訓明表示,溫度的驟變確實會誘導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已有疾病的加重。天氣寒冷,低溫會刺激人體引起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會誘發(fā)冠心病,包括心絞痛,或者是心梗,同時就有胸悶、憋氣、胸痛的癥狀。
同時,低溫狀態(tài)下也可以引起腦血管疾病,包括血壓增高引起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也可以包括血管收縮、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血管閉塞,表現(xiàn)為突然面癱、言語不清、一側肢體無力、頭痛、頭暈、行走不穩(wěn)等癥狀。
心腦血管疾病的共同特點
這些心腦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特點,都是由于血管收縮、血液粘稠性增加引起的血壓升高、血壓波動等一些生理改變,會導致已有的身體狀態(tài),包括心梗、腦梗。這種病理改變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血管閉塞導致的缺血。
因此在寒冷期間,老年人、心臟病患者、腦血管病患者、高血壓人群要加強防護,要注意保暖,避免過度勞累,特別是避免在寒冷的天氣中在室外長時間停留。一旦發(fā)現(xiàn)上述心腦血管癥狀,一定要及時撥打120,到醫(yī)院就診。
日常如何有效預防?
首先是注意保暖,尤其在寒冷的天氣中,保持身體的溫暖是最基本的防范措施。尤其是頭面部,要穿著合適的衣服和保暖的內衣,佩戴帽子、手套以及保暖的鞋襪,有效減少熱量散失,防止體溫過低。
第二是避免過度勞累,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等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對心臟來說是不利的。心腦血管高危人群既要避免劇烈運動,也要保持適度運動,比如散步、打太極拳。
第三是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生活作息規(guī)律。我們要有規(guī)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這非常重要,有利于心腦血管系統(tǒng)保持正常的功能。
第四,合理飲食。保證營養(yǎng)的均衡,尤其是冬天,特別是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qū),新鮮疏菜要保持充足,要多攝入維生素C、維生素E含量比較高的水果和蔬菜,健康脂肪的攝入要保持一定量,同時要少吃高熱量、高鹽分、高糖分的食物。
至于提前用藥的問題,已經(jīng)有了心腦血管病的,發(fā)過病或者是高危人群,比如血管動脈硬化已經(jīng)比較重的、狹窄的,這些人要嚴格使用抗血栓的藥物,調整血脂的藥物,對于血脂、血壓、血糖等其他有過波動不正常的人要監(jiān)控。
在氣溫出現(xiàn)較大波動時,要做好各項指標的監(jiān)測,特別有不舒服的時候要監(jiān)測這些指標。尤其要提醒老年人,不要自己增加藥物或者自己停藥,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調整。(記者 姬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